-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951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967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該公司研發的線比頭髮還薄。(圖:Neuralink)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 Neuralink 公司稍早宣布,正著手研發腦機介面,以及可在人類大腦進行植入訊號線的機器人。該公司希望未來能幫癱瘓病患植入裝置,以便讓病患控制手機或電腦等裝置。
絲線比頭髮還細
Neuralink 目前研發的第一項新產品就是絲線(threads),比目前使用在腦機介面的材料更不會傷害大腦,也有機會傳輸更大量數據。該系統透過 96 條線組成,每個陣列可具備多達 3,072 個電極,由於線寬僅 4~6 微米,也比人類頭髮還要薄。 Neuralink 總裁霍達克(Max Hodak)坦言,當初不確定該技術是好主意,但是馬斯克說服他這樣做可行。
未來 Neuralink 科學家打算利用雷射光束穿透腦顱,而非透過鑽孔,早期實驗也將與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合作。馬斯克表示:「我們希望明年底可使用在人類病患身上,最終目的希望實現人類與人工智慧共生。」
我們推薦: 馬斯克的新創公司 Neuralink 獲得 2700 萬美元投資
比傳統系統接受更多訊號
第一位因脊髓癱瘓而接受大腦移植的患者是馬修納·格爾 (Matthew Nagle) ,他所使用的是由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開發的 BrainGate 。這種系統使用多通道神經電極(Utah Array),當中採用不易彎曲的針,最多可容納 128 個電極通道,遠低於 Neuralink,換言之,代表更少的大腦數據會被接收,而且本身也比 Neuralink 的線更硬,長期恐會對大腦造成損傷。Neuralink 使用的薄聚合物可望解決該問題。
另外,Neuralink 也開發專門負責植入線的神經外科機器人,每分鐘可植入 6 條線共 192 個電極,而且可避開血管,減少大腦出現發炎反應。
除此之外,該公司也在開發一款客製晶片,可更能判讀、整理與放大大腦訊號。不過,目前該裝置僅能透過 USB-C 傳輸數據。未來無線版本的 N1 感測器將可嵌入人體,並利用無線方式傳輸數據,而且可連接至安裝在耳後的外部裝置。
目前 Neuralink 仍僅在老鼠身上實驗該平台的穩定性,一旦該技術如果可行,將可透過機器人手術植入高頻寬大腦連接,過程所使用薄的絲線,將讓許多神經元活動可被紀錄下來。
我們推薦: 無需大腦植入感測器的腦波控制機械手臂
資料來源:
Lopatto, E. (2019). Elon Musk unveils Neuralink’s plans for brain-reading ‘threads’ and a robot to insert them. [online] The Verge.
資訊:明日科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