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欲」是希望,「明」是明瞭。
「一切眾生」指九法界眾生,菩薩不難,已經覺悟。
聲聞緣覺亦不難,煩惱少,比我們薄,容易覺悟。
最麻煩的就是六道凡夫,妄想執著特別重,把妄心當作真心,以為自己對人對事皆是真誠,果如此想法即無可救藥。
不可自己在外表上裝作賢明善良之相,而內心裡仍有貪愛。
貪愛無論對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均能著魔,所有境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保持心中如如不動。
要斷瞋恚心,要斷邪心,惡性難改,無始劫來養成的,與生俱來的煩惱,例如一歲大的嬰兒,
分糖果給他們吃,分的不均,他就會生氣,無人教他,這是天生的貪心、嫉妒心。
所以人一定要靠後天良好的教育,否則內有煩惱,外有惡緣,一定會造惡業。念佛人雖然拜佛念佛,
心也想佛,而心中參雜著貪瞋痴慢,這是虛偽的,謂之「雜毒之行」,不能稱為真實業。
假如用雜毒之心起行者,縱然一天二十四小時晝夜不斷,勇猛精進,而仍有貢高我慢之心。
聞某人念佛一晝夜不斷。他說:這算得了什麼,我能兩天兩夜不停,這就是雜毒之心。
所以大師說:「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佛在大乘經中說「心淨則土淨」。
黃念祖老居士教我們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是《無量壽經》經題所講的「清淨平等覺」,
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外表事相上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心。
永明大師《四料簡》所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問題是有沒有清淨心與清淨願,一心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願,願就清淨了。若一方面想求生淨土,一方面又想修
禪定求開智慧,心就不清淨。古德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把得定開悟的事統統放下,見了阿彌陀佛再說。
有此清淨願必定得生,若含雜毒之行,能否往生則是未知數。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