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佛教的基本教義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0-15 17:53:34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
1) 緣起,
2) 五蘊(色、受、想、行、識),
3)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4) 四聖諦(苦、集、滅、道),
5)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6) 因果業報,
7)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天道或神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
8)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9) 空,
10) 涅盤。

佛陀住世四十餘年,教育弟子真理,如緣起、五蘊,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八正道、空,涅盤。

佛陀的遺教初由弟子記憶佛陀的法語,再說給別人聽,口口相傳。日久便出現對真理的誤解、誤傳,所以五百阿羅漢舉行第一次結集。結集的方法是經由主持人誦出佛陀親口所說的法,再由五百阿羅漢共同來審定,確定是佛陀親口所說的,然後編成《阿含經》。這就是佛教最早出的聖典。

從《阿含經》所見,佛陀施教,是以緣起為根本義理。佛陀說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佛陀以緣起解釋諸法(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的根源。

佛陀說眾生的身心是眾多因緣聚合的結果,既是我們過去有種種的業因緣,它們湊合形成我們現在的身心,既是五蘊。色既是身體;受、想、行、識既是心。

佛說三法印,是從有情眾生說,有情是無常、無我、寂靜的。
佛說「諸行無常」是因為眾生由因緣而生,因緣滅,故無常。
佛說「諸法無我」是因為眾生的身心是眾多因緣聚合的結果,故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
佛說「涅槃寂靜」是因為眾生的本性是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

佛陀闡釋四聖諦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世間的因果以及出世間的因果。「苦」是指世間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間因;「滅」是苦熄滅的果--出世間的果;「道」是滅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間的因。

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一切眾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緣起互相依存的。從無明(因)緣行(果)至生(因)緣老死(果)共有十一種因緣果關係,説明眾生生死流轉是有因有果,不是上帝、大梵天所付與的。

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則支配,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間輪迴的存在,都是由人本身的業力所造成的。業報分為善、惡報,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的善、惡報。

八正道亦名八聖道。遠離偏邪,故稱「正」;修之能轉凡愚、成聖智,故稱「聖」;通乎涅槃,故稱「道」。依據八正道修習,可以淨化心靈,遠離偏邪不正,轉邪念成正念,轉凡愚成聖智,進而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

緣起本是開顯空義的,觀察緣起,悟到它的必然理性,歸於空寂。空宗有宗都源自《阿含經》,依緣起這個根本教義,發展而成。

《雜阿含經》中對涅槃提出四個定義:
第一、貪欲的心掃除淨盡就是涅槃。
第二、瞋恨的心清除滌盡就是涅槃。
第三、愚癡、無明、邪見之心去除蕩盡即是涅槃。
第四、煩惱、是非之心破除泯盡即是涅槃。

涅槃就是破除貪瞋癡,斷滅一切煩惱。

人生很污穢、煩惱,而涅槃是我們最清淨的本性。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15: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