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
- 最後登錄
- 2023-3-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154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657
- 相冊
- 0
- 日誌
- 5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9-10-25 16:21 編輯
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的專稱,它與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並稱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但唯有中國戲曲屢演不衰至今仍然活躍在舞台上呈現出極其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尤為突出的劇種就是京劇與崑曲。
京劇
崑曲
京劇與崑曲都是咿咿呀呀一句話唱半個小時,還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楚,但是崑曲與京劇其實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京劇
京劇出現在清代,發源地實際在北京宮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給皇帝祝壽,引起轟動,後遂長留燕京表演。隨後各大徽班也紛紛入京,其中尤以“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著名,與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
吸收了部分當時北京盛行的秦腔
秦劇
和崑劇演員
崑劇
揉和了包括崑曲、秦腔的曲式和唱法,就是今日的京劇。
同光十三絕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後形成的產物,且形成過程中,以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漢調為主體,融合以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也演西皮調、崑腔和弋腔的徽調,就成了如今京劇的西皮調和二黃調曲調。
京劇是國粹,具有聲腔價值,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多雜劇,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京劇以現代漢語為主,有一些湖廣音,像現代順口溜、白話打油詩,沒有嚴格按照古代宮調理論來創作,屬於板腔體,在清代被稱為「花部」。
崑曲
崑曲出現在明代,發源自江蘇崑山一帶,崑曲以曲唱為中心,唱念使用之語音為「中州韻」文言文,帶有蘇州方言,主要以曲笛、鼓、板等樂器伴奏,風格纏綿婉轉,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稱。
其舞臺演出形式亦稱「崑劇」,因表演手段豐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與唱腔、曲詞扣合得嚴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後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戲之母」之美譽。
崑曲是國學,具有文學價值,崑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帶有蘇州方言,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完全遵循傳統,是曲牌體。
崑曲是中國古典歌劇是唱歌,京劇不是歌劇是來自說唱曲藝的「說唱劇」,被文人稱為「雅部」
表演藝術方面
京劇的主奏樂器是京胡,崑曲的主奏樂器是曲笛,在舞台上京劇演員有動作的時候是不唱的。比如武打時是純武打開口唱時不會有動作,崑曲基本上是邊舞邊唱,舞(打)得越熱烈唱得也越激烈,崑曲演員的肺活量一定槓槓的。
所以說簡單粗暴辨別京劇崑曲的方法就是
胡琴拉主旋的是京劇,
以笛子為主的是崑曲;
基本能聽懂的是京劇,接近南方方言(聽不懂)的是崑曲。
唱一大段坐著不動的是京劇,邊唱邊跳一直在動的是崑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