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所以,《金剛經》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
你拿這個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見種種色。
你不如此,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入暗無所見」了。
總之,《金剛經》的功德就在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是什麼人呢?根據蕅益大師的《破空論》所講,這是「地上菩薩」的境界。
他說:「羅漢能夠無住,不能生心」。
所以只見到了「我空」,真正沒有「我相」了,但他證的是「有餘涅槃」,他證了「真諦」,就入了「大般涅槃」了,也就生不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心了。
所以他雖是「無住」了,但不能「生心」呀!
所以,釋迦牟尼佛呵斥這些聲聞乘的菩薩為「嬌芽敗種」。
其實,他們已經入聖人流了,但就是因他們發不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有些事度的菩薩,他雖也發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腦髓來施捨,拿種種修忍辱……
這些事度的菩薩他雖是發起了這個大乘心,但是他不能「無住」,而是「有所住」。
那麼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賢」才成。(幾十個聖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
「地前三賢」是什麼情況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們只能有時候是「無住」,在「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時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無住」。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