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0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2-21 16:46:16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是怎麼創立的?在什麼意義下道教存在?我們一般的說法,道教有三大來源。

01



來源道家。道家思想為道教的創立提供了道論,或者說哲學依據。所以說道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很多地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換句話說,道家思想為道教做理論基礎。比如,五千言的《道德經》是道教創立的一部宗經。唐玄宗問著名高道吳筠,道法中最精要的東西是什麼?吳筠回答說:「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其諸枝蔓說,徒費紙札耳。」任何宗教都是人文理性和宗教神性交叉作用的結果。道教的哲學基礎就是道家思想。

02



道教創立離不開神仙信仰。長生成仙,從黃帝就開始了。《史記》上明確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神仙信仰由來已久,在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等都是吃丹藥而崩。對不死的追求、對人體健康的追求,決定了道教的內在訴求。道教的一個特點就是熱愛生命,將長生不老作為最高的追求。所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和道教有關係。東晉葛洪曾說,哪怕皇帝位置,哪怕天下財富,來換自己性命,我不換。長生不老,也是我們現代人的想往。道教重視身體的修煉,沒有比道教更加強調長生了。神仙信仰構成了道教的道旨。

03



古代巫術,如道教中的很多齋醮科儀等。給活人祈福,稱為陽醮;給死人祈福,稱為幽醮。小孩出生了,到道觀做個法事祈福,這是陽醮。古代巫術為道教的創立提供了道術。道教里有一個說法:「道無術不行。」

所以說,道家思想為道教提供了道論,神仙信仰為道教提供了道旨,古代巫術為道教提供了道術。這三者,構成了道教的主要內涵。

道家之術,雜而多端

道教在形成的過程中內容龐雜,廣泛吸收。「道家之術,雜而多端。」道家多元匯聚、水到渠成。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志》:「道家之術,雜而多端。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符籙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

「清靜一說也」

指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家思想一派,也是道教的經典著作,《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稱為《道德真經》,《莊子》被尊稱為《南華真經》……道家思想構成了道教中的清靜派。

道家思想如何影響了清靜派?比如,道家思想中對「無」的追求。老子《道德經》中很多地方講到「無」。《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有道家之中最核心的反映,有無之辨。有無之辨貫穿道家思想發展的始終。整個道家哲學從黃帝、老子、莊子、黃老學、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都離不開有無之辨。

《莊子·知北游》中,知謂無為謂曰:「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無為謂不答,又問狂屈,狂屈欲言而忘其所欲言。最後問黃帝,黃帝回答:「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在宥》還記載黃帝於甘肅平涼崆峒山問道老師廣成子,人如何能長生不老?廣成子回答:「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可見,黃帝推崇「無」。

魏晉玄學有「三玄」:易經,老子,莊子。魏晉玄學考慮的問題是什麼問題啊?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有無之辨」。所以王弼是「貴無派」,裴頠被稱為「崇有派」。王弼說「無比有重要」,「一」重要還是「多」重要?當然「一」比「多」重要。所以有句話叫:「治眾者至寡」。第二,「本」和「末」,相當於母和子,母親重要還是兒子重要?當然是母親重要。「無」相當於母親,「有」相當於兒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動」與「靜」,哪一個重要?「靜」比「動」重要。為什麼?《道德經》講得很清楚,「靜為躁君」。這些現象說明一個道理:「無」比「有」重要。所以有「貴無說」。

道家思想貫穿道教發展始終,後期道教發展可以說都和《道德經》有關聯。我再舉個例子,唐睿宗請教司馬承禎關於修身之道,司馬承禎引用《道德經》作答:「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唐睿宗再問治國之道,司馬承禎同樣答以此句,又曰:「游心於澹,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而天下治。」「游心於澹」,即是心不外馳,清心寡欲。「合氣於漠」,要注意氣的修煉。達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樣一種狀態,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順物自然,不能私情自用。前面講「道家之術,雜而多端。蓋清靜一說也」,意思是,道家在道教里也是一派,清靜派道教。

「煉養一說也」

即煉養派道教,最早講煉養的是哪一部書呢?《周易參同契》。「參」,相當於「叄」的意思,周易,爐火之事,煉丹。講煉丹用的是易經的原理,采陰補陽、水火既濟、取坎填離。《周易參同契》在煉養之術中號稱「萬古丹經王」。

「服食一說也」

就是服食草木藥。到荒郊野外去採藥。古代醫學家幾乎都和道教有關係,有些直接就是道士。中醫藥大學裡的塑像,有葛洪,還有陶弘景、陸修靜、孫思邈。孫思邈號稱「藥王」。道教中追求長生不老的養生方法本身也促成了醫學的進步。還有華佗,屬於道士的前身——方士。李時珍的老師就是道士。離開了道教,就沒有中國的中醫藥學。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女士,她發明了青蒿素,專門治療瘧疾,非洲很多人因為吃了青蒿素而瘧疾痊癒,據說挽救了幾千萬人的性命。屠呦呦女士的發明就來自對葛洪著作《肘後備急方》的吸取,經過多次實驗配製藥方而成。所以屠呦呦女士說她的成功得益於中國古代的道士葛洪。葛洪是道教丹鼎派道士。

「符籙一說也

就是畫符念咒這一派。「符」是溝通人和神的符;「籙」就是神的名冊。祈福禳災。現在主要是正一派道教做這事。目前中國道教主要有兩派:全真和正一。正一派出現較早,東漢末年即已萌芽。這一派允許結婚,允許飲酒,戒律相對比較鬆散。前身是四川青城山五斗米道,北方地區河北邢台平鄉,太平道。如果講內煉使身體健康長壽,你可以找全真道士;如果畫符保平安、炒股發財,可找正一派道士。全真出現得比較晚,宋金元時期才開始出現。在古代,全真派道士不允許結婚,而且要吃素,不能飲酒。三山符籙,分別指茅山、龍虎山、閣皂山的符籙。

「經典科教一說也」

指道教裡面重視儀式的一派,比如杜光庭就屬於這一派,他著有《道門科範大全》,當年在青城山修煉,老家浙江麗水。所以,「道家之術,雜而多端。蓋清靜一說也,煉養一說也,服食又一說也,符籙又一說也,經典科教又一說也。」這就是道教的概況、

大道至簡,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是中華道家哲學,是大道理極其簡單,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大道至簡,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在這種清凈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脈自然暢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才是最高明的。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開悟,深奧了就簡單,簡單了才深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樣,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就是升華。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人修煉到一定程度,會淡泊一些事,會簡單,你可以理解別人,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實人不在理解,在認同。

精於心,簡於形。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簡不僅是一種至美,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看透了不說透,高境界; 朦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徹後的不透徹,明白後的不明白,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那是需要智慧的。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決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因此,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不可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踏踏實實的做事,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的悠閒,聽聞「荷風送秋氣,竹露滴清響」的天籟,感受那「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空曠。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夠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人生亦簡。簡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單純。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當超出自我慾望的牢籠,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忘記自己的意識,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以「仁」抗拒誘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須當從一而終。樂以忘憂,簡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15:5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