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咖啡師要知道的烘焙概念
咖啡師是一個怎樣的職業呢?
他們僅僅需要保證自己身處吧檯內,然後把客人點的咖啡類飲品完美出單就完事了嗎?他們的目光所聚焦的,僅僅是對意式咖啡機的操作、拉花技術的專研、手沖手法的摸索嗎?
誠然,這些才是咖啡師的本職工作,作為一個barista,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並沒有做錯什麼,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
咖啡師要面對的是顧客,但是他們要接觸的是各種機器,而那些機器裡面盛放的是什麼呢?是咖啡豆!
Roaster將咖啡生豆烘焙成咖啡熟豆,barista將咖啡熟豆製作成咖啡飲品,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筆者認為,作為下游的咖啡師,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些上游的烘焙概念,這樣一來他們就能對手中的咖啡有更深的領悟,對於如何更好的製作咖啡也有很大助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的咖啡有兩大流派,一種是意式咖啡,另一種是單品咖啡。
貌似有一種錯覺,專長於單品手沖或虹吸的咖啡師,瞧不起玩拉花的咖啡師,他們認為拉花只是表面功夫,對於咖啡的口感沒有任何輔助作用,而且他們認為加了牛奶和糖漿的咖啡,已經不是純正的咖啡了。但是那些拉花高手卻也有理由來反駁,現在市場上最流行的,恰恰是意式咖啡,恰恰是只為了美觀而誕生的拉花技術,最惹人喜愛!
筆者不想討論意式咖啡與單品咖啡的恩怨情仇,只想說明一點,不管一個咖啡師偏好於意式咖啡還是單品咖啡,對於他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咖啡豆!
用作於意式咖啡的咖啡豆,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用作單品咖啡的咖啡豆它又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的咖啡豆適合用於意式咖啡?什麼樣的咖啡豆適合用於單品咖啡?甚至說,這一款豆子用來製作意式咖啡,與其他的豆子有何不同?它們不同在哪裡?是因為豆子的產地不同還是因為烘焙度的不同?
一個咖啡師拿到一款全新的咖啡豆,他首先要想的是如何去萃取它。如果那是意式咖啡豆,那麼需要考慮的似乎就簡單多了,但至少你得了解它的烘焙度吧?
首先得知道它是怎樣的烘焙度,只有知道了烘焙度,你才能知道這款豆子的特性——烘焙的越深,苦味越重,烘焙的越淺,酸味越重。
知道了這些後呢?你就可以知道這款豆子在製作成濃縮、美式、奶咖後的不同表現了。
烘焙越深的豆子,苦味重,做成濃縮會有醇厚與苦香感,酸度微弱;做成美式的話,苦味會被稀釋,焦香味會很突出,但因為它的微酸性,仍舊有很強烈的口感;做成奶咖的話,咖啡本身的味道會壓過牛奶的味道,適合喜歡口味偏重的食客。
烘焙越淺的豆子,微苦強酸,做成濃縮後酸味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會讓很多人不習慣;做成美式的話風味不錯,但依舊會有明顯的酸味;而做成奶咖就不一樣了,咖啡本身的酸味和牛奶的甜味相輔相成,更加突出了濃濃的奶甜感,這種咖啡在甜度上會很吸引人!
當然,這只是從烘焙程度上去討論,如果加入了某些獨具個性的豆子,那麼情況也許會發生些偏差。但是不論如何,烘焙程度的有關知識,卻是建議咖啡師都去了解一下!
烘焙程度本屬於烘豆師的知識範疇,咖啡師要了解它來幹什麼?
筆者舉一個例子吧!
一個咖啡師在百度貼吧里發了一貼,說他之前買了一袋淺烘的耶加雪菲豆子,他用92攝氏度的水去沖煮,風味還不錯,之後他換了一家店買同樣的淺烘耶加雪菲,還是用92攝氏度的水沖煮,結果衝出一股雜味澀味,於是就納悶了。
我看了他寫的遭遇之後,就告訴他可以把水溫降低1~2攝氏度。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因為在咖啡的所有風味里,有酸、甜、苦、咸四種風味,當然也可以將「鮮」加進去。這四種風味里,酸與咸是最容易被萃取出來的,其次是甜、再其次是好的苦味,在好的苦味之後的,就是不好的味道——各種雜味、木質纖維的味道等!
咖啡師在萃取咖啡時的任務,就是將那些好的風味萃取出來,也就是酸味、甜味和好的苦味。至於鹹味,在酸性較強的咖啡裡面,鹹味會被酸味遮蓋掉,所以不需要太關注。
如果咖啡師沒有將這三種好的風味完整的萃取出來,假如只萃取了酸味和甜味,那麼就是萃取不足,雖然風味不至於太差,但是怎麼也會讓口感變得薄弱,還會造成浪費。如果只萃取了酸味,那麼這杯咖啡基本上就喝不下去了,死酸到底的咖啡簡直跟喝醋一樣!
除了萃取不足外,另一種就是萃取過度。它就是說,咖啡師不僅將酸甜和好的苦味萃取出來了,就連雜味和木質纖維的味道都萃取出來了,就像在一碗濃湯里丟了一顆老鼠屎,誰還喝得下?
所以說,一旦咖啡里出現了雜味,基本就是過萃了。而導致過萃有三種可能:一是咖啡粉磨得太細了,二是萃取時間太長了,三是萃取水溫太高了!
這三個因素都會導致咖啡過萃,如果咖啡過萃了,那麼初期我們儘量只去調整一個變量。而在三個變量里,水溫是最容易調整的。
調整咖啡粉的粗細會很麻煩,畢竟牽扯到磨豆機,而且做手沖的咖啡粉粗細,並沒有硬性的標準,粉的粗細只要差不多像砂糖這麼大就行了,說實話也沒必要太計較細微的差別。至於萃取時間,這既牽涉到粉的粗細,也關乎注水的手法與水流粗細,這是一個技術活。
雖然,那位朋友的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但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他會認為都是「淺度烘焙」的咖啡,就必然都適用92攝氏度的水溫呢?
雖然說,他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淺度烘焙的咖啡的確需要高溫水,但是在這個「淺度烘焙」裡面,也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什麼叫淺度烘焙呢?很多人都能說出來,能說一大堆呢,他們可以從肉桂烘焙說起,一直說到城市烘焙,甚至說到意式烘焙。但是說實話,我真的搞不懂什麼叫淺度烘焙!
別人問我淺度烘焙的咖啡風味怎麼樣?我腦子裡面是很混亂的——你是問我淺度烘焙的前段呢,還是淺度烘焙的中段呢,還是淺度烘焙的末段呢?你的淺中烘焙是怎麼定義的呢?從一爆初開始還是從一爆密集開始?到一爆結束結束還是一爆結束後10秒或30秒結束?
淺度烘焙這個詞的區間很大的好不好?整個烘焙時間從6分鐘到20分鐘兼而有之,如果將烘焙程度僅僅劃分為淺度烘焙、中度烘焙、中深烘焙和深度烘焙四個階段的話,那麼每個階段的時間區間就太長了,並且非常模糊!
假設這麼來劃分:一爆密集至一爆結束是淺度烘焙,一爆結束至二爆前是中度烘焙,二爆前至二爆密集是中深度烘焙,二爆密集至二爆結束是深度烘焙。
為什麼說每個區間時間太長並且模糊呢?一爆的整個過程持續一分半至兩分鐘時間,一爆結束後至二爆開始大約也有一分半至兩分鐘時間,二爆也持續一分半至兩分鐘時間。而一爆密集大概持續一分鐘左右,也就是說,一爆從一開始零星爆裂聲開始,經過20秒左右的時間後,就進入了一爆密集,一爆密集會持續一分鐘,然後再次變成零星的爆裂聲,那就是一爆末。所以誰來告訴我,你們口中的淺度烘焙是什麼程度的淺度烘焙?
淺度烘焙是從一爆密集開始的,因為只有這個程度的咖啡才能喝,至一爆結束為止,整個過程有將近一分半的時間區間,所以所謂的淺度烘焙指的是哪個階段出鍋的呢?我們把這一分半分為三個部分,前30秒、中30秒、後30秒,誰來告訴我你手中的淺度烘焙的咖啡豆,位於哪個30 秒內?
如果你確定了一個30秒的區間,那麼我再問你,「你的淺度烘焙的咖啡豆,又是位於這30秒區間的前10秒呢,還是中間10秒,還是最後的10秒?」
我是烘焙咖啡豆的,說實話在我腦海里淺度烘焙這幾個字是很淡薄的,它只是大概提醒我,它是「一爆結束之前的烘焙度」。我烘焙好一鍋咖啡豆,我會備註好,這些咖啡豆是「一爆開始後1分30秒出鍋」,或者是「一爆密集結束後30秒出鍋」,又或是「一爆密集結束後2分鐘出鍋」。我甚至不會寫一爆結束後多少時間出鍋,因為我無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一爆結束,有可能你認為它一爆結束了,過了幾秒又給你爆了一下!
所以,我說了那麼多,無非想說明一點,所謂的「淺度烘焙」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甚至不同的人對淺度烘焙的定義也不同。
一爆開始後30秒是淺度烘焙,一爆密集結束後30秒也是淺度烘焙,這個範圍太廣了,中間可有將近1分多鐘的時間間隔呢!
你用90攝氏度的水溫去沖煮一爆密集的豆子,還怕你水溫不夠高呢;你用90攝氏度的水溫去沖煮一爆結束後的豆子,就有可能水溫過高導致過萃了!
淺度烘焙如此,中度烘焙也如此,它們實在是太籠統了!
所以說,咖啡師了解一些烘焙程度的概念還是很有用的,這裡的烘焙程度不是指那些肉桂烘焙、中度烘焙、高度烘焙、城市烘焙等名詞,這些名詞所代表的烘焙程度是不準確的,它一直在變化,不同的組織不同的地域對它的定義也不一樣。
所以,咖啡師應該透過那些烘焙程度的名詞,像烘豆師一樣的去看待烘焙程度。
在烘豆師眼裡,一款豆子的烘焙程度可以這樣劃分:一爆密集前期、一爆密集中期、一爆密集後期、一爆末、一爆至二爆間的前期、一爆至二爆間的中期、一爆至二爆間的後期、二爆初、二爆密集前期、二爆密集中期、二爆密集後期、二爆末、二爆結束之後。
以上的烘焙程度不是等時間差劃分,其實可以把一爆至二爆間的一分半至兩分鐘劃分為六個等分!
當咖啡師了解了手中的咖啡屬於以上哪個烘焙區間的話,那麼在決定製作它的時候,會更有把握一些。
假設一款豆子時一爆密集中期出鍋的,那麼基本可以判定,沖煮它的水溫至少不低於92攝氏度;如果是同為淺度烘焙的一爆末呢,那麼沖煮水溫就應該落在90~91攝氏度的區間內了!
筆者說了那麼多,也許有些是一些自我的觀點,並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不過呢,至少我覺得多了解一些知識總歸是好的!
文章來源:小睡一晚精品咖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