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57|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情感表達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6-30 10:09:32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情感表達

  人是感情的動物,生活起居、往來之間等,都要用情感來表達。例如中國人用微笑、握手表達,西方人慣以獻花、擁抱表達,佛教徒則用合掌、愛語、讚歎來表達。但是也有人用情緒化、憎恨、惡口,甚至暴力來表達感情。感情如果沒有理智來領導,不但別人不歡喜,自己也不好受。因此如何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得宜呢?有四點貢獻給大家:

  第一、要感性更要理性:我們立身處世,太過理性顯得冷冰冰,過於感性又太過熱哄哄,容易沖昏自己。感情處理不當,變成染污、盲目,人心的自私、煩惱、傷害等,就會因此引發。

  乃至有時候自己跌進火坑裡,都還不知道錯在那裡。因此,理性時,要帶一些感性來圓融;感性時,也需要有一些理性來駕馭,合乎中道才能安全。

  第二、要看開更要看透:佛教講「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情愛本身也是因緣聚散,不可能永恆不變的。因此有緣相處時,彼此真誠對待;緣盡情散了,保持風度各奔前程。只有二個人的感情世界是非常狹隘的,何必鑽牛角尖,想不開、看不透,只為某一事、某一人煩惱,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將感情的窗子打開,把愛的對象擴大,才能看到更多美麗的人間風貌。

  第三、要樂觀更要達觀:人一生大半都受情感左右,無論人際往來、是非得失,甚至生死存亡中,都有喜怒哀樂,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情感面對,就在我們的選擇。

  如果每天愁雲慘霧,日子怎麼好過呢?不如換個角度,把樂觀、歡喜帶給別人,不要把煩惱悲傷傳染給別人,才會有快樂的感情生活。

  第四、要開發更要開心:感情如土地,需要開發,才能培植、成長。對父母的感情要開發,才懂得感恩孝順;對兒女的感情要開發,才能發揮父愛母慈;對朋友的感情要開發,才懂得奉獻包容;對國家社會的感情,要開發才能愛國愛眾。因此,我有慈悲,就將慈悲開發出來;我有歡喜心,就將歡喜心開發出來如此;我有信仰,就把宗教情操開發出來,這樣人生就會充滿樂觀開心。

  古人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對人有真實的情感,就能真誠待人,以慈悲、關懷的真心去幫助別人、提攜別人。言行都是真情流露,慢慢的就能近悅遠來,連頑石都能為真情所感,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能以上述四點來面對,我們的感情會開闊與昇華。

  第一、要感性更要理性。

  第二、要看開更要看透。

  第三、要樂觀更要達觀。

  第四、要開發更要開心。

(星雲法語)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0-7-1 22:20:49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1 22:22 編輯

諸佛菩薩已無「五陰」,所以祂們沒有「情感」。沒有 喜怒哀樂 七情六慾

《大般涅槃經》
汝莫愁惱悲泣啼哭。阿難即言。如來世尊。我今眷屬悉皆死喪。云何當得不愁啼耶。如來與我倶生此城。倶同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獨不愁惱 光顏更顯。善男子。我復告言。阿難。汝見迦毘真實而有。我見空寂 悉無所有汝見釋種悉是親戚。我修空故 悉無所見。以是因緣 汝生愁苦。我身容顏 益更光顯。諸佛菩薩修習如是空三昧 故不生愁惱。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0-7-1 17:18:36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1 17:31 編輯

一個面無表情的人 被信眾公認為 不親切 不友善
這顯示 現今佛教徒受名師論謬的薰陶下,亦滿腦邪知邪見


不笑不行,否則施主不會光臨!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0-7-1 17:00:21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1 17:06 編輯
人是感情的動物,生活起居、往來之間等,都要用情感來表達。例如中國人用微笑....

《文殊師利問經》
無心意識。作一切眾事
如來不思議。能信者亦然


佛法所追求的 是「無心意識」境界。
所以佛陀不會和弟子談論「情感表達」這種荒誕之事
---------------------------------------------------------------------

《大法炬陀羅尼經》
世尊。何因緣故 而復微笑。諸佛世尊凡為微笑 必有因緣。若無因緣 終不笑也。


凡夫有「識陰」,所以才有「情感」,譬如,無時無刻面帶笑容.....

諸佛菩薩已無「識陰」,所以不會有 情感
若無因緣,根本連笑都不笑

面無表情 其實是「莊嚴相」。但看在凡夫肉眼 卻說是: 不親切 不友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8 13:5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