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我信諸聖相通:談讀靈修經典
與友人談看書,他說曾看過靈修書,感覺既不如讀靈修材料,正正式式靈修,又不像特定課題的信仰反省書,能循作者思路走一回,所以不知其趣味。這引發我想為何自己喜歡讀靈修經典。
我覺得,讀靈修經典最令我賞心悅目的是一份共鳴。雖然很多時,我看靈修經典是因它們響噹噹的名堂,有時也會功利地想在它們中找一些靈修的法門,但看多幾本,說的也相仿,若單為學習靈修方法,坊間一些簡介經典的入門書,已經足以讓人系統地認識這些方法。
仍然埋首在原典裡,為的是與一眾在教會歷史中最虔誠的人相遇,親身與他們對話一番,看他們與天主的互動,看天主怎樣深愛他們,也看他們怎樣深愛天主。說到對話,其實是透過一份共鳴來相通,來被觸動,然後有時突然閃過了他們的叮囑:「將自己交託給上主」、「切勿隨便開罪尊榮的君王」、「讚美衪如同在永生所作的」、「聽衪的話」、「愛衪並事奉衪,你為此而生」,由此重拾一份信靠,不再擔憂,知道自己所屬,心裡有一份小確幸(幸福感)。
然而,說回頭,與聖人產生共鳴是什麼回事?我舉例說,聖安當和聖方濟都有一件事深深觸動我,他們在聽到人家唸聖經或自己讀經後,聽到看到主說要撇下一切作衪的門徒,他們立即變賣所有跟隨主。聖方濟照耶穌差遣門徒的話,不帶一分一毫,出去托缽傳道。他們完全照聖經的話去做的那份順服,並對主持有的那份信靠,是我所渴求的。
而我有這樣的渴求,是從潘霍華的《追隨基督》而來的,他說到很多人解釋聖經,卻沒有照字面意思去做。我想,一個基督徒想照聖經的教導行事為人,並不希奇,但有些虔誠的人做得很「足」很完全。讀到他們的經歷時,我心裡就有份感動,彷彿喚醒我:這樣做豈不是我的願望嗎?這樣的事不是很對很好嗎?
最近看過聖女大德蘭的著作,當然,向她學習祈禱是主要目的,但讀下去,她的神秘經驗得天獨厚,於我有什麼意思?對於我,我被她感動的是,她獻身一生祈禱事奉主,單是這點已叫人驚嘆。我覺得,相信祈禱的人已不多,堅持祈禱的更少,獻出一生祈禱的絕無僅有。她修行祈禱的決心和她在祈禱中的愛是很誇張的。
我因為已有一份宗教情感,我知自己對主有極微小的愛,於是學習祈禱,但操練祈禱時,我多麼不情願與主親近一會,事實上有很多事比祈禱來得重要,都用了本應祈禱的時間,從此我發現自己修行祈禱的決心少得嚇人。而聖女像對我說,要有決心恆心祈禱,主不虧待衪的朋友。
最近看聖依納爵的電影,我也有一份共鳴,往往看到一幕就想哭。當聖依納爵歸依基督開始苦修,他仿傚聖人們到處行丐,起初他從別人手中得到的不算什麼,因為他仍「富有」。到後來他真的餓了、渴了、冷了、累了,那時他再接過人家施捨的任何一點東西,意義就完全不同。這時他真的在過完全依賴上主保全性命的生活,得到的一點一滴全是上主的恩賜。我想,若然我在相同處境,當接到上主給我的任何一點恩惠時,我能夠說出一句感謝衪的話,我想這樣的愛是大得驚人的。我信靠衪,但我信不足,不能如聖人般如此信靠主,但我有此渴慕,這份渴慕帶我與聖人相通。
以上例子只是說明那份共鳴怎樣發生,但再問為何會有共鳴,這個很難答,我想必然是天主的工作。另外就是主在我們身邊安置了虔誠的人,從他們身上,你能看出他們的「信」,「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十一1)他們有種質素是,在未見實際效果時,卻憑信心超越現實的情況而相信一些事。而且從他們身上,你能看見不求名利,卻在信仰上熱切追求的虔誠生活。有時他們在你身旁不經意流露一個凝望,已令你明白什麼是相信。例如在彌撒中無比專注的一張臉,足以喚醒你對上主臨在的醒覺。當你見到世上仍有虔誠的人,他們不用對你說什麼、教導你什麼,你也會被感召過虔誠的生活。
而虔誠生活不只是追求信仰上認識一些知識和概念,更是漸漸體會到所信的對象,不是知識和概念,而是有位格的天主。衪不求你為衪作什麼,因為我們未能為創造主做什麼,但衪只要求你一件事:愛衪。對所信對象的形象有了新的體會,這就進入培養宗教情感的過程。然後讀起聖詠,完全不再一樣,你像體會到詩人對上主的情感。有了情感,又要有意志,不憑感覺去愛,而是不斷依恃和更新聖洗時的承諾,這份承諾就是意志上的愛:包含持久、忠誠的愛。從此走一趟朝聖之旅。
而讀靈修經典是這趟朝聖之旅的滋養,因為你並不孤單。每當你灰心,走到無力時,你可以瞧瞧那些曾經走過同一條天路的,眾多如雲的證人,從此得力再奔前程。
(天主教平信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