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63|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從《楞伽》《楞嚴》《壇經》看漸修頓悟的意涵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1-21 00:59:19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 x 1
從《楞伽》《楞嚴》《壇經》看漸修頓悟的意涵

緣起與大意

佛教義理中的頓漸是一項複雜的議題,涵蓋了頓漸二教,其中更涉及判教,形成不同宗派中的不同理論。本文將避開複雜的議題,只從眾多的頓漸理論中選取「漸修頓悟」一門,再從幾部佛經中梳理「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的基本義理,管窺頓漸意涵。

漸修頓悟要義

先說頓漸。「漸」就是循序漸進,經歷長時間的磨練而後到抵達目的地。「頓」就是不假次第,瞬間即至。或者說,「漸」是量的累積,「頓」是質的飛躍。如此,「漸修頓悟」就是經過一段長時間循序漸進的修行後,藉著機緣,在瞬間飛渡重關,幡然了悟。此中有四重意義。其一,修行是漸進,並非一蹴而就,故說是「漸修」。其二,修行是不斷除污去垢的過程,是漸,沒有奇蹟。其三,修行是從迷到悟的過程,而凡夫多在迷中,故須積極修行。其四,悟只需刹那,故名「頓悟」,但要藉機緣到達之前不斷的勤修作為根基。

這裏也有兩個重點。其一是頓的絕對意義。驟眼看來,漸與頓好像只是在時間上的相對二法,或許只是長短有點大差異而已。而畢竟時間只是一個分位假法[1],於是由此推論,漸與頓只是相待而非絕對。但其實不盡然,因為頓有一時頓現的意義。《楞伽經》有說:「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這就好比明鏡顯現色像一樣,是一時顯現(即一剎那間的事),所以有其絕對的意義。其二是兩者的循環關係。漸與頓兩者並非只是純粹一先一後,反而是一種循環。即因修而悟,繼而生信,再持續起行而修。此後又因修後有證悟,於是二者來回往復,乃至悟入佛境。

《楞伽經》的「漸淨非頓」

先從《楞伽經》談「漸修頓悟」的意義。《楞伽經》〈卷一〉中有這麼一段:「此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一事問佛說:『清除眾生心中的自心現流,是頓呢?還是漸的呢?』佛答大慧菩薩說:『是漸淨非頓。這正如庵摩羅果一樣,是逐漸成熟的,不是一下子成熟的;⋯⋯又譬如陶工製作陶器一般,要經過多個工序才能完成;⋯⋯又例如大地萬物的生長,也不是一下子便全部長出來;⋯⋯再譬如學習音樂書畫等藝術,需長期工夫的積累才能學有所成。如來淨除人們的自心現流也是這樣。要持續不斷地一步步地去除,不是一下子便能完成的。』」[2] 這裏所說的「自心現流」是指佛在《楞伽經》上文提到的「諸識有二種生」中的「流注生滅」[3],即第八識中的非常潛在、細微不覺但又涓涓流注、念念相續的不斷無明。要去除這種無明,需要的是「漸淨非頓」。

佛在這裏語重心長的舉了四個例子,分別是:在農耕上需要深耕細作、精心打理而後成熟的庵摩羅果;在工藝上需要心機細巧、步步精練而後成型的陶器製作;在大地上要經過長年累月、不斷物種更替後才能形成的世間萬物;以及在修養上需要屢下苦功、勤作修練而後成功的音樂、書畫種種藝術造詣等等,都需要長時間的耕耘磨練而後才能夠成功。佛在這裏再三強調,要去除眾生中的自心現流也是如此,是需要時間,「漸淨非頓」,不能一蹴而就。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佛在這段說話中,共提了五次「漸淨非頓」,意義是明顯不過的,就是希望屏除眾生在修行上以為有捷徑的誤區,說明修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步一步的深耕細作,最後成就大業。

不過佛也緊接著解釋,過程中並非沒有頓的境界。那是在修行過程中的幡然了悟,是刹那間的事情,所以說是「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4],這就好比明鏡顯像,是一時頓現的,無分先後的。但重要的是,這種悟中的頓,與修的漸是絕不可混為一談。

《楞嚴經》的「理則頓悟,事非頓除」

次說《楞嚴經》中有關「漸修頓悟」的經文。佛在《楞嚴經》末段〈卷九〉到〈卷十〉中開示了有關修行止觀(不是普通的止觀,而是甚深的禪定)時,從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行陰盡,乃至識陰盡中,次第經歷修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五十種陰魔境界後, 阿難便請示佛關於破除這五陰境界帶來的困惑,是一併消除的呢?還是一個一個地漸次消除呢?佛作了如此的回應:「這五陰的本元本來是重疊生起的。生起的時候從識開始,滅除的時候却是從色陰開始。於理上是頓悟,因能乘著開悟之力,便可把五重妄想一併消除。然則於事(修行)方面却並非頓時去除,必須次第修持,以逐步去除。我在前些時候便已在天神華巾六結喻時解釋過,六結(代表六根)因結不同時,故解亦須以次第。當時已說得很清楚了吧,何以如今又有如此一問呢?」[5]

佛在此章節中不厭其繁地先後用了很大的篇幅,次第說明了在修止觀時,從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行陰盡,乃至識陰盡,然後能於此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境界[6]。且每修一陰時皆有十種魔境之可能,如是五陰便共計有五十種魔境。而且修習時,是順序從色、受、想、行、識五種次第而行。這種漸次是十分清楚明了的。所以佛是說「事非頓除」。但開悟則有不同,因為藉著深厚的開悟之力,可把五陰妄想一併去除(理則頓悟)。然則於此佛亦一再責難為甚麼要多此一問,因為前些時候在〈卷五〉中天神華巾六結喻[7]的時候,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六結因結不同時,故解亦需依次第。故而「漸修頓悟」的意義於此便最明顯不過了。

六祖說頓漸

最後說到《六祖壇經》有關「頓漸」的經文。六祖在《壇經》中談到頓漸時,在〈頓漸第八〉中說過:「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而六祖在〈般若第二〉的〈無相頌〉中亦有如此一句:「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從這兩段都可以見到六祖談到頓漸時都有十分一致的看法,就是說我們所理解的頓漸,背後的主因其實是行者的根器有利鈍,而不是法本身的頓漸。因為根器有利鈍,所以修行的時候會有遲疾,於是總的看起來便有頓漸的分別了。

可以這麼說,人們都普遍以為,禪宗是最講究頓悟的,尤其六祖所開創的禪法,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特點,故稱為「南宗頓教」。而其中著名的一句,「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8]最令人嚮往。人們都以為禪宗講究的心法,最能令心扉大開,飛渡重關,直接了悟,且一悟即直達佛境,還有甚麼比這樣更能令人嚮往的呢?的確,六祖所開創的「南宗頓教」,絕對是講求頓悟的,而由此承傳的五家七宗,都是講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都是講求直接了悟的,只是施設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而已。但如對照以上《壇經》中所引述六祖對頓漸的看法後,便可看到六祖所說的頓悟禪法,其實主要是對利根人說的。但當然,話也得說回來,利鈍其實也只是相對的,只要努力修行,鈍的也總可以成為利的。況且人的根性,也不全是利,或全是鈍的,總是利鈍相交,彼中有此。所以行者如能一路精進修行(漸修),得遇善知識的適當指引,因勢利導,便有直接了悟的機緣(頓悟)。以下所引的《壇經》經文中可見這種「漸修頓悟」的例子。

《壇經》中的「漸修頓悟」例子

《壇經》〈疑問第三〉中談到修淨土時,六祖說:「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里);後除八邪,乃過八千(里)。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又說:「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這便是「漸修頓悟」與迷誤遲疾的最好寫照。

另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壇經》〈機緣第七〉中關於僧人法達的公案。這公案的大概如下。

六祖門下有一名僧人法達法師,七歲出家。有一天來朝六祖,但行禮時頭不著地。六祖看在心裏便問:「何以行禮頭不著地,汝必有心事,說來聽聽」。法達法師便答,已誦《法華經》三千遍。六祖當下明白便道:「如果你念了一萬遍而能理解經意,那你就不會起慢心。但如今你只誦了三千遍,便自負成這樣子,實是不當。」法達法師當下即悔,便道:「弟子自當謙虚一點。不過,弟子雖常誦《法華經》,但未得其意,且心中常有疑,希望和尚開解。」六祖便囑法達法師誦出經文一段以便解說,當誦至〈譬喻品〉時,六祖便說可以了,並開始解釋道:「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大事』者,即佛的知見也[9]。世人往往外著於相,內著於空,故當下迷妄。但如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著,便能悟得本來真性,而得佛之知見。但若然以為佛所言開示悟入之所指,只是佛自己的知見,與我輩無關,便完全錯解經意了。⋯⋯你當確信佛之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莫向外求,(實)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法達法師心中仍有疑問,便說:「如此說來,得解經意,那就再不需誦經了嗎?」六祖正之曰:「誦經有甚麼過錯呢?⋯⋯重點是要口誦心行,即能轉經;但如果光是口誦而心不行,那只是被所經轉了。」 法達法師當下大徹大悟,不禁悲泣道:「對了,(我往昔雖誦經千遍),但一直沒真正了解經意,所以只是為經所轉。如今明白體悟自性本身,便是開佛之知見了。」

這裏可以看到口誦心行實是這公案的重心。法達法師如果沒有口誦三千遍《法華經》的功德(漸修),那就沒有此刻因六祖訓示後而得的了悟機緣(頓悟)。從這裏也可以看到六祖所行的頓教,亦並非完全不立文字,而是依於文字而離於文字,而頓教亦非離於漸修,最後的了悟實是建基於過往長期的漸修工夫的。猶如伐樹,並非最後的一砍才令樹傾倒的,乃累積此前多砍之力而成。又猶如吃餅,並非吃最後的一塊令人飽,實是積此前數塊餅之力而得最後之飽一樣[10]。 但人們多是囿於相而迷於境,故此往往只看到最後令樹傾倒的一擊,或迷於最後一塊餅之飽,而沒有看到之前的用功和努力(漸修),只是嚮往最後建功的剎那(頓悟)而已。

結語

由此可見「漸修頓悟」是依於經教而合乎義理的。行者自當勤於聞解思修,期望能於適當時機有所契悟,而臻於達境。然而際此末法之世,契悟之機自是較少,但亦不可氣餒。因為畢竟勤作修持,亦可多聚資糧,以作日後契悟之基礎。只求耕耘,不問收穫,於心安便可以了。

最後還需一提的是「頓漸」這個題目,其實很複雜。「漸修頓悟」只是其中的一環,但亦是筆者覺得易於接受和行之有效的一環。不過其實還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和理論,例如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頓悟漸修等[11]。只是筆者覺得這些理論,徒然把問題弄得複雜而已,還不如一門深入較為可取。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頓漸與次第也有不同的解釋。漸是依於次第,而頓却是可以不依次第的,因為頓是可以瞬間即至而超乎次第的[12],就猶如《法華經》中的龍女成佛一樣[13],完全超乎次第而瞬間即成正等正覺。不過這些自是有它的深層意義,並非能在這裏一語道破的。但這些對於我們在這裏所理解的「漸修頓悟」並沒有相違,且是並行無礙的。

[1] 拙作《時間是分位假法嗎?》一文中有如此的解釋:時間是一個分位假法,只是依存於心法及色法的分位;故而只是一種形式的有,概念上的有,由思想造作而成的。《中論》〈觀時品第十九〉第六偈對此說得很直接:「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

[2] 《楞伽經》〈卷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3] 《楞伽經》〈卷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4] 《楞伽經》〈卷一〉:「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

[5] 《楞嚴經》〈卷十〉:「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

[6] 《楞嚴經》〈卷十〉如是云:「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7] 天神華巾六結喻,出自《楞巖經》〈卷五〉綰巾成結一段。可參閱拙作《從「入流亡所」說觀音圓通,兼談楞嚴真偽》一文。

[8] 《壇經》〈般若第二〉:「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9]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有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10] 此喻出自濟群法師:「又如吃餅,看似吃到第五塊才飽,但如果直接吃那個第五塊,沒有前面四塊,能飽嗎?」

[11] 宗密對漸頓有五種分類法,即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悟頓修,以及頓悟漸修。 内容可參閱許世卿,《頓漸之爭一華嚴五祖宗密大師之頓悟漸修思想》。

[12] 《壇經》〈頓漸第八〉有云:「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13]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其時,舍利弗告訴龍女云︰『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龍女即以其身之寶珠獻佛,而後問舍利弗及智積云︰『我以此珠獻佛,佛納此珠疾否?』智積、舍利弗咸言︰『甚疾』。龍女又言︰『我之成佛尚疾於此。』其時會中大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世界,坐蓮華台,成等正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22-11-27 00:39:16 |只看該作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應住眼處。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不應住色處。亦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處...
不應住眼識界。亦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識界...


佛經說,不應住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這就是在教人如何 滅色陰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就是色陰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2-11-27 00:26:02 |只看該作者

《増一阿含經》
如世尊教。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爲道 滅五陰身。是以學道。


學佛的目的 應該是為了滅五陰

整天在那邊講「開悟」,其實都是空談
滅五陰 才能開悟。
不滅五陰,卻想要開悟, 根本是痴人說夢

《楞嚴經》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除。

滅五陰 必須從「色陰」滅起。
連個「色陰」都滅不了,就在想開悟,真會畫大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2-11-26 23:53:16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2-11-27 00:08 編輯
不過佛也緊接著解釋,過程中並非沒有頓的境界。那是在修行過程中的幡然了悟,是刹那間的事情,所以說是「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4],這就好比明鏡顯像,是一時頓現的,無分先後的。但重要的是,這種悟中的頓,與修的漸是絕不可混為一談。

又在胡說八道,亂解經文

楞伽經說【眾生淨除自心現流】這件事, 是漸次而淨, 非一時淨。經文根本沒說是【頓淨】或【一時淨】。
【頓淨】完全是你看不懂經文 而胡亂瞎掰的。

《入楞伽經》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為淨自心現流,復請如來而作是言:「世尊!云何淨除自心現流?為次第淨?為一時耶?」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淨自心現流,次第漸淨 非為一時
大慧!譬如菴摩羅果漸次成熟 非為一時。大慧!眾生清淨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次清淨非為一時;
譬如陶師造作諸器 漸次成就 非為一時。大慧!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次而淨非一時淨。
大慧!譬如大地生諸樹林藥草萬物 漸次增長 非一時成。大慧!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次而淨非一時淨。
大慧!譬如有人學諸音樂歌舞書畫種種伎術 漸次而解 非一時知。大慧!諸佛如來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次而淨非一時淨。

(上面經文是在講眾生。下面經文是在講)

大慧!譬如明鏡無分別心,一時俱現一切色像;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無有分別 淨諸眾生自心現流,一時清淨 非漸次淨,令住寂靜無分別處。
大慧!譬如日月輪相光明一時遍照一切色像 非為前後。大慧!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為令眾生離自心煩惱見薰習氣過患,一時示現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大慧!譬如阿梨耶識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知 非是前後。大慧!報佛如來亦復如是,一時成熟諸眾生界,置究竟天淨妙宮殿修行清淨之處。

~~~~~~~~~~~~~~~~~~~~~~~~~~~~~~~~~~~~~~~~~~~~~~~~~~~~~~~~~~~~~~~~~~~~~~~~~~~~~~~~~~~~~~~~~~~~~~~~~~~~~~~

前半段經文是在講:眾生想要淨除自心現流,這將是漸淨的過程,而不是頓淨
後半段經文則在講:諸佛的能耐。諸佛做事 都是一時成就(頓時成就), 而不是一步一步來。

你連經文都看不懂, 就在亂教一通。
眾生要淨除自心現流,過程絕對漸淨的。
根本沒有頓淨這回事(經文根本沒這樣說)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2-11-22 21:58:15 |只看該作者
末學於楞嚴所學,今日藉由師兄分享,更進一步
感謝師兄分享,受用無窮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12:2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