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何吃潤餅? 記得門口掛它保平安
清明節為台灣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24節氣之一,在這一個慎終追遠的日子,為了表達對於逝去親人的思念,大眾通常都會安排在清明節前後或是當日前往祭祀。而因台灣的多元性,不同的文化皆會有不一樣的紀念方式,像是掃墓的習俗對於客家族群來說便是「掛紙」,然而關於清明節除了需要掃墓祭祖以外,還有什麼習俗呢?
▲ 客家人掃墓用「掛紙」。(示意圖/資料照)
清明節起源有幾個傳說,其中一個是源自古代的寒食節,傳聞在春秋時期有一位忠臣名為介之推,輔佐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時,為了能讓君主存活,還不惜割下自己的腿肉,所幸重耳東山再起,而介子推不喜名利,便與母親隱居山林,卻不幸的被燒死,重耳聽聞後悲痛萬分,便下令在這天禁止開火,因此民間多會以不用開火加熱的潤餅為主食,以紀念他的忠誠及節操,久而久之便演變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 潤餅的由來與春秋晉國忠臣介之推有關。(圖/三立新聞網)
另外在清明期間,許多地區也有在家門口掛柳枝的傳統習俗,柳枝是被視為生命力旺盛的象徵,人們相信在門口掛上柳枝能保佑家庭興隆、風調雨順,更能避免災禍及疾病,更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的俗諺來表達清明柳枝的重要性。
▲ 清明節習俗禁忌多,燃燒金紙時也需注意周遭,以策安全。(圖/三立新聞網)
最後在祭祀時也需注意,要先祭拜當地的土地神後才能祭祀祖先,在祭拜時也要注意腳下,避免不小心踩到他人的墳頭,在結束後也不宜直接回家,避免將不好的穢氣帶回,因此也有在掃完墓後要去踏青、放風箏與盪鞦韆的說法,據說能夠驅走霉運晦氣,帶來好運。
(三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