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恬淡 風雅灑脫的南村先生
南村先生居住的環境,不盡人意,生活也並不富足,每每他穿著粗布舊衣行走在士大夫之間,言行舉止卻也十分憨直灑脫。
康熙年間詩人張惣,字南村,又字僧持,出身書香門第。南村小時候寫詩,每次開言都與眾不同。
張父有一個朋友叫紀竺遠,每次見到南村寫的詩,必定連連稱讚:「氣清」、「骨清」、「神清」。繼而再細看南村,說:「這孩子將來必以詩才揚名江左!」
南村前往應天府學習,所交朋友均是賢良的少年才俊。他專喜研究古文辭藻,並致力於寫詩。
張家世代崇佛,所以南村天性不喜葷血之物。起初還能吃一點蟹肉。八歲那年,張父準備帶他去見博山禪師。臨行的前一天,南村拿著一隻螃蟹正要吃,張父見了,問他:「我兒將要拜見博師,吃這個東西合適嗎?」南村聽到後,隨即放下不吃。從此,蟹肉也斷除不吃了。
南村遍訪年老有德之人,一生中有很多故交多是方外之人。平常飲食吃飯極為清淡儉約,宛如僧人一般。有時也逗留在古剎寺院,經年累月不回家。
他酷愛山水,不懼艱辛,不懼路途遙遠,一遇名山,必前往一遊。嵩山、泰山、武夷山、黃山、天台、雁蕩諸山他都去過。
南村曾在遠遊之時,幾次遭遇盜賊小偷,差點都回不來,但他連氣恨的神色也沒有,人們覺得奇怪,他卻說:「失去的東西就當是償還了,也是正理啊。」
南村曾跟隨中丞余公學《易經》。後來,余公率軍鎮守武林(杭州古稱),南村也隨著來到武林,泛遊西湖,往來吳越。居住在苕溪、霅溪二水(浙江湖州境內)一帶的老朋友聽說他來了,都爭著邀請他。
若說起南村的為人,坦蕩磊落,平易近人。不說些奇異偏激的話,不做些異於常人的事。憑心取受,隨其自然,從來不以禮數、恩義責備他人。和左鄰右舍相處,從來不與人爭,尤其能忘掉嫌隙,不與人結怨。
若是初次見面,人們容易忽略輕視他,時間長了,反而會覺得他可敬可親。南村平常不以美惡、是非攪擾身心,所以枕席即睡,沒有輾轉反側失眠之苦。他能不擇地而處,不擇食而食,不擇榻而寢,所到之處隨遇而安,性情安然恬淡。有一年除夕,他從外面返家,其實已經離家不遠了,他卻仍在旅店住宿,次日下午才慢慢地走回家。
他居住的環境也許不盡人意,生活也不富足,每每穿著粗布舊衣行走在士大夫之間,言行舉止卻也十分憨直灑脫。
南村先生後來果如紀竺遠所言,以詩才揚名江左。他馳騁詩壇五十年,可與其相媲美的人寥寥可數。然而,每每論詩之時,他都能不恃才傲物,不盛氣凌人,不喧囂吵鬧,不誹謗他人,一直以此為宗旨。晚年時,他精神依然矍鑠,可敵壯夫,遇有良宵宴會,也能通宵達旦的吟詠不息。
《虞初新志》卷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