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龍門岔派霍山派祖師劉誠印
劉多生,道號素雲道人,又號符合子,祖居山東即墨(今山東省即墨市),明代遷至直隸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道光三十年(1850年)定居京師。後因其才識為怡親王所賞識,被詔入內侍,賜名增祿,又字德印。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授予總管六宮事務之職,曾受園亭騎馬乘舟回寓、疾時加賜黃金藥品之寵。光緒二十年(1894年)萬壽慶典時恩賞三品頂戴,惠及三代。清同治年間,劉多生皈依道教,從此與北京道教宮觀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適逢師闡教而得皈依
劉多生之所以能與道教發生關係,據《素雲劉先師碑記》載:“戊辰因奉差至白雲觀,適南陽張律師闡教觀中,一見相洽,殷勤展拜,執弟子禮甚恭,此師皈依道教之始也。”《素雲真人道行碑銘》載:“南陽張真人傳戒白雲觀中,公適因公至觀,遂執弟子禮焉。”同治年間慈禧太后之母去世,其棺寄存在白雲觀,劉多生因料理“皇姥姥殯”事,與白雲觀第十九代方丈張耕雲(張雲樵,名圓璿,號耕雲)結識,一見相洽,拜張耕雲為師。戊辰年(1868年)是同治七年,由此可知,劉多生是同治七年皈依道教。同治八年,張圓璿傳戒,被聘為護壇大師。據劉誠印碑銘,他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皈依道教。後來成為白雲觀第二十代律師。
據傳,慈禧太后寵信北京白雲觀全真道士,這是晚清政局中一個公開的秘密。太監內部傳說,慈禧的母親去世後,需要找一個寺廟停靈,當時尚未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派大太監劉誠印到北京賢良寺等佛寺尋訪,這些寺院的住持僧大都不甚熱情。慈禧甚為惱火,後轉往北京白雲觀,受到白雲觀道士的熱情接待。此後,慈禧與白雲觀來往日益密切,大太監劉誠印亦在白雲觀皈依了道教。“更令人驚訝的是,劉承(誠)印拜白雲觀方丈劉宗玄為師,也在白雲觀“掛單”,同時被稱作名譽“方丈”,成為了全真道第24代傳人。(賈英華:《末代太監孫耀庭傳》)自此,太監到白雲觀受戒蔚然成風。
以上傳說,道教界也頗為認同,據《太上律脈源流》記載:道教全真龍門派高道張宗璿“庚午(1870年)再請傳戒,時值皇親照公府太夫人靈寄觀中,師為虔誦《血盆經》。一藏百天之久,靡有怠容。蒙慈禧皇(太)後,恩賜紫袍玉冠,揖金助壇開大戒場,伯子公侯,接踵而來,請謁聲名,播于遠方”。
據《重建紫竹院碑記》載:“……茲有餘同戒劉素雲者,修建廟宇,濟危救困,不可枚舉。至於舍藥施茶,乃其餘事,可推謂功德之主也。其人生而聰慧,長而博學,言行忠信,作事仁慈,忠孝耿耿,儒道兼優,樂善好施,可謂首屈一指……願將此廟奉送于劉素雲羽士,永為梵修住持之所也。”由此可見劉誠印的功德無量,有目共睹。
二、捐資勒碑並創會以供香果,造無量之功德被舉為護壇
劉誠印祖師事蹟碑
劉多生對白雲觀的主要貢獻有捐鉅資傳戒、重勒碑誌、拓修雲集山房、創建和捐助長春永久供會及刊版印經等。
張圓璿律師在白雲觀傳戒時,劉多生被舉為護壇。同治十年(1871年)張圓璿律師傳戒,劉多生募捐五千余金為傳戒費,受戒者367人;高雲溪(高明峒,字雲溪,又名仁峒,號壽山子)為白雲觀住持時,屢開戒壇,劉多生均為保舉大師監戒。光緒八年(1882年)募捐七千余金,為衣缽口糧傳戒費,受戒者400人。光緒十年(1884年),募捐九千余金,為傳戒費,受戒者525人。這樣,在同治十年、光緒八年、光緒十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先後四次傳戒中,劉多生慷慨募捐了以萬計的薪糧履之資,受戒者共計1642人。
白雲觀是長春祖師闡教處所,數百年來,殿宇頻增,碑誌林立。由於擔心舊碑磨滅,孟豁一任方丈時就有重勒諸碑的想法,但心願未遂而仙去。張耕雲律師主持白雲觀時,託付劉多生實現孟公重勒碑誌的夙願。據小柳司氣太著《白雲觀志》記載,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多生捐資重勒白雲觀重修碑(後士殿前西)、長春邱真人道行碑(老律殿前東)、白雲觀重修碑(羅祖塔前西)、白雲觀重修碑(後士殿前東)、重修白雲觀碑記(南極殿前東),立羅真人道行碑(羅祖塔前)、重勒諸碑記(祠堂前西)、七真道行碑(老律殿前西)等。上述諸碑,據筆者2008年8月調查,趙士賢撰《白雲觀重修碑》在白雲觀西路元辰殿前西、張瓚撰《長春邱真人道行碑》在老律堂前東、顧頤壽撰《白雲觀重修碑》在西路元辰殿前東、王常月撰《重修白雲觀碑記》在東路雷祖殿前東、孟珙撰《七真道行碑》在老律堂前西。
光緒十六年(1890年)劉多生及諸大護法,慷慨捐資,庀材鳩工,利用白雲觀後餘地,修築了雲集山房及戒台、遊廊、假山、亭台等,遊廊曲折幽深,樹木蔥郁繁茂,頗有江南園林的景致,以此作為接待賓客、道侶集講處所。其中,劉多生捐助修園牆樓房銀一萬五千兩。
由於燕九、九皇祖師兩聖誕香供澹泊,劉多生敬約善信張誠明、張誠五及內宮信官助善者百余人,於光緒八年(1882年)建立了長春永久供會,每年香供費用約需三百余金。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會中積蓄已經不多,劉多生擔心其失傳,又自捐三千二百六十金,在昌平州購置土地四十五頃有奇,每年收租三百三十金交白雲觀作為二會香供燈果費。
三、傳印內經圖
劉誠印祖師刻印《內經圖》
《內經圖》又名《延壽仙圖》(原大53×121公分),由清末“素雲道人劉誠印敬刻並識,板存京都白雲觀”。該圖的付梓時間,《內經圖》上款刻明為“光緒丙戍荷月上浣”,即清朝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農曆六月上旬。
《內經圖》由署名“天任”者為該圖題跋(寫在文章、書籍等後面評價內容的短語):“此圖向無傳本,緣丹道廣大,精微鈍根,人無從領取,是以罕傳於世。予偶于高松山齋中檢觀書畫,此圖適懸壁上,繪法工細,筋節脈絡分明,一一悉藏竅要,展玩良久,覺有會心,始悟一身呼吸吐納即天地盈虛消息,苟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過半矣。誠不敢私為獨得,爰急付梓以廣流傳。”
從題跋文中所述透露的文字、文情、文理來看“誠不敢私為獨得,爰急付梓以廣流傳”、“素雲道人劉誠印、敬刻並識,板存京都白雲觀”。
劉誠印寫題文跋署名“天任”,此即“以天道為己任”之心意也。
四、創建龍門岔派
全真道龍門派支派。創始人張宗璿。《諸真宗派總薄》載:“雲樵真人姓張名宗璿,字耕雲。系山東登州福山縣人。由光緒甲申(1884)秋間,重赴白雲觀傳法。門下弟子等因徒眾人繁,叩請願遵’宗‘字為第一代號。”
據《白雲觀志》,張宗璿,又名圓璿,字耕雲,為龍門派第十九代律師。光緒十三年(1887)逝世。傳法給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劉素雲。《劉素雲道行碑》雲:劉素雲,法名誠印,河北東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優,拜十九代方丈張耕雲為師。同治十年(1871)募捐五千余金為其師之傳戒費,受戒者三百餘人。後又募捐銀刻印經板和重勒觀內碑文。繼任龍門派第二十代律師,又為霍山派第二代傳人。光緒二十年(1894)卒。
《諸真宗派總簿》載有該派“宗誠信崇緒,修善法德超。璿律傳千士,智慧貫天高。耕興龍門教,靜參玄中妙。雲度眾生戒,萬載尊師道……”等四十派字。但劉誠印(素雲)之後傳給何人,不見記載。
五、發願焚修廟宇添立神祠,累砌石道以便信眾進香
立馬關帝廟
光緒年間,劉多生還和李芝雲一起重修了位於宏恩觀南、西草廠的三皇翠雲仙院,他們共捐鉅款,“鳩工庀材,購買地址,添建神祠,爐鼎法器俱備,內外煥然一新”。
立馬關帝廟也是劉多生在清光緒年間重修的較重要寺觀。立馬關帝廟位於今海澱區藍靛廠東南角。廟內祀奉關羽,因山門內左側有泥塑棗紅色立馬一匹,故名。立馬關帝廟建於明嘉靖年間,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道士李明道募化重修立馬關帝廟五聖殿宇,清雍正四年(1726年)道士王本陽購置此廟,傳于門徒黃義通接辦焚修,後來又依次傳于道士李禮清等5人,王嘉鶴、劉祥德等7人,後又傳于王宗嶽。王宗岳未收門徒,因已年老恐無人接辦焚修,經京都西安門內養蜂夾道清涼興國寺住持賈德祥、同順堂劉寶德說合,王宗岳於光緒六年(1880年)情願將本廟首本字具、帳目、傢俱等送與眾善人等,由眾善人等接辦焚修。清光緒七年(1881年)劉多生等28人發願修此廟。1936年第一次寺廟總登記時,立馬關帝廟為太監道士廟,屬私建;有不動產房基地三畝七分多,房屋39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供神、辦理學校,自住外出租。
1958年3月北京市文物古跡調查登記時,立馬關帝廟尚存山門三間、前殿三間及前殿配殿、後殿及後殿東西耳房各一間。前殿內有石碑三通(光緒碑一,民國碑二)。據說,後殿北面長房兩行及藍靛廠大街南面大殿一層、西面文化站也是立馬關帝廟廟址。當時,立馬關帝廟是北京市第十九中保管,後長房歸北京市精神病院二所保管,大街南面八十一號為北京藍靛廠中心小學保管。今立馬關帝廟已成為雜亂居民院。
舊時人們去妙峰山的進香之路,最著名的有4條:中道,大覺寺;中北道,北安窠;南道,三家店;北道,聶各莊。光緒十八年(1892年)劉多生修建了妙峰山中北道,將其砌成石階。金勳編纂《妙峰山志•序》載:“至光緒十八年,太監劉誠印者,號素雲道人,俗稱‘印劉’,捐資修中北道。由北安省往上至澗溝,道寬七尺,砌成層磴。”《妙峰山瑣記》載:“北塢村金山寺普興萬緣淨道會,略雲:‘中道系甲子年起,中北道系壬辰年素雲道人修。’按:同治三年甲子,太監安得海修大覺寺中道;光緒十八年壬辰,太監劉誠印修北安窠中北道。劉即素雲道人。安以不令終,故啟帖止具劉名。”
六、歸葬金山
劉誠印祖師墓
劉多生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十一日無疾而終。七月初二日歸葬于金山寶藏寺。1958年4月北京市文物古跡調查登記時,劉多生墓在海澱區青龍橋鎮老府村九號東,東北為金山,西為寶藏寺,南為董四墓村。東臨汪誠慶真人墓,西臨高誠義真人墓。墓地建築坐北朝南,佈局玲瓏。墓地為長方形,墓門為石柵欄門,兩邊為磚砌十字花牆,東西北三面為虎皮石圍牆,東西寬約15米,南北長約80米,墓葬3座,劉多生墓(主墓)頂為磚砌八角攢尖重簷亭,仿木結構,一鬥二升。高約7米,直徑2.4米。另外兩墓頂為磚砌八角攢尖亭,仿木結構,高4.5米,直徑2米。劉多生墓前有石供桌一個,高0.95米,長2米,寬0.95米;石五供一套,長1.7米,高0.9米,寬0.38米。石碑兩通,碑高2.55米,寬0.65米,厚0.2米,一為素雲劉先師碑記,光緒二十一年孟秋立;一為劉真人道行碑。墓地當時由王劉氏保管(住老府村九號)。寶藏寺今為軍事單位佔用。
(道教之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