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1-9
- 最後登錄
- 2025-8-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46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3696
- 相冊
- 18
- 日誌
- 40
    
狀態︰
離線
|
現在這時代,AI 的速度驚人。你要寫一份報告,它幾秒鐘就能完成,你要準備一份提案,它可以立刻排出漂亮的架構。
這樣子的話,當技能和效率逐漸被壓縮到工具層面,人類還剩下什麼價值?
很對朋友問我,假設履歷、作品甚至面試回答都可能是AI 生成的,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人才?
我曾帶過很多不同風格的夥伴,這二十幾年經驗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人才」這件事。
第一種人屬於行動派。你交代任務,他雖然還有些地方不明白,但會立刻開始做,然後一邊摸索、一邊解決問題。這類人往往適合營運,他們的強項是推動事情不斷前進。
第二種人會在完成任務後再回頭問一句:「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這一問,讓他們的角色不只停留在執行,而是能推動事情更遠。
第三種人則是企劃型。他們拿到任務後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換個做法會怎麼樣?」這樣的人會不斷追問與修正方向,適合產品與規劃。
這三種類型缺一不可。有人專注落地,有人把任務推到更廣的場域,有人則時時檢視方向。
人才管理的真諦,不是要把人套進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讓他們能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發揮。
然而 AI 的出現把這些圖景拉到了新的高度。機器能解題,但它解的是表面的題目。
真正的突破,來自於問對問題。記得有一次,我們團隊一位年輕業務拿著AI 生成的提案去見客戶,數據齊全、邏輯完整,卻沒有打動人。
直到最後他忽然問了一句:「您最擔心的是什麼?」對方沉默了片刻,才把真正的顧慮說出口。合作因此才找到轉機。AI提供了答案,但真正打開局面的,是那一句人類的追問。
所以在AI 時代,我們要找的人才不是單純的工具操作者,而是擁有幾種關鍵特質的人。
第一,能定義問題的人,他們知道什麼才是真正該解的題目。
第二,能跨域整合的人,他們懂得把科技、商業、文化與人性連結起來。
第三,有判斷與責任感的人,他們能在資訊過載的世界裡,承擔最後的選擇。
第四,持續學習的人,他們不會固守舊有框架,而是願意更新自己。
第五,能展現人性的人,他們帶來想像與同理心,讓冰冷的工具變得溫暖。
但光知道需要什麼樣的人還不夠,還要能辨別。要識別人才,最簡單的方法不是看技能,而是看三個細節。
首先看他的問題意識,他是否能重新定義題目。再者看他是否願意多走一步在任務之外再多問一句。最後的是看他的選擇。技能可以透過學習補齊,但一個人做出的選擇,才會揭示他的價值觀。
我把這些想法整理成一個公式,簡單卻實用:MAN。
M 是 Morality,道德與信任的基礎。
A 是 Asking,提問與探索的引擎。
N是 Network,連結與共感的放大器。
真正的人才,是這三個元素相乘的結果。缺少任何一個,力量就無法完整展現。
沒有 Morality,一切成就都會崩塌。沒有 Asking,方向就會迷失;沒有Network,影響力就會被困在個人之中。
AI 可以模仿技能,但它無法模仿人心。下一次我們看一個人,不要只問他會什麼,而要看他怎麼想、怎麼問、怎麼選擇。因為在 AI 的浪潮裡,成為一個真正的MAN,才算得上是人才。
錄自:陳顯立執行長 臉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