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8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淺談淨土宗與歷代祖師~(六)--{1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口業啊!!口業!!!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釣魚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7 08:38:47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淨土宗六祖---延壽大師

一、延壽大師的生平事蹟


 

延壽大師(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國時僧人。俗姓王,字衝元,本是江蘇丹陽人,後遷居浙江餘杭,吳越王錢穆時,曾為餘杭庫吏。青年時既信仰佛教,戒殺放生。年二十八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見集市中魚蝦飛禽等,每生慈憫心而購之放生,後來因擅自動用庫錢買動物放生,事發之後,王鎮將被判處死罪,押赴市曹處斬之際。面對死刑,王鎮將鎮靜自若,毫無懼色。自言:“吾為活數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文穆王知道王鎮將擅用庫銀並無私用一文。同時也讚許王鎮將的慈心善舉。便將其特赦免刑釋放。並聽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縣境內)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剃度為僧,法名延壽,字智覺。由此而成就了後來在中國佛教史上名揚四方的高僧-延壽大師。是歲大師年方三十,時維公元933年。

大師自少天資過人,年十六時,曾著《齊天賦》獻於吳越王錢穆。出家以後,非常用功修行,“執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傳》中所記延壽大師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寫照。在龍冊寺住了一些日子後,延壽便拜辭令參禪師,出外參學。初於金華天柱峰下習定九旬,後往天台山德韶禪師處修學禪法。德韶是禪門法眼宗創始人文益大師的弟子,禪學功夫甚深,吳越王曾禮其為國師。延壽在禪學上的成就即是來自於德韶禪師的座下,《宋高僧傳》記云:“永明(延壽)在德韶會中,普請次,聞墜薪有聲,豁然契悟,乃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壽在禪學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認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禪師傳法成為禪門法眼宗的第三代傳人。延壽居天台山時,常在國清寺裡,結壇修習為時二十一天的《法華懺》,後來又往金華天柱峰誦《法華經》,歷時三年之久。佛學修養與禪定功夫與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學期間,於禪觀中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獲大辯才。又於中夜經行時忽覺普賢菩薩之蓮花在手。由是大師感於自己終身的修行趣向未有決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鬮,一名“一心禪觀”、一名“萬善莊嚴淨土”冥心懇禱之後,歷經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萬善莊嚴淨土”那一鬮。於是延壽大師才下定決心開始一意兼修淨業。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延壽前往奉化雪竇寺任住持。開展弘化事業,講授禪學法要與淨土理論。依從他學習禪理與淨土學問的人為數甚多。而此時的延壽也開始著筆著書。 《雪竇寺志》中有記載延壽是在雪竇寺完成《宗鏡錄》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吳越忠懿王下詔邀請延壽大師往杭州,主持復興靈隱寺的工作,梵剎因之得以中興。一年之後,延壽遷往鄰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淨慈寺)居住,從其教者,有兩千餘人之多。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延壽大師在永明寺這一住就住了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許多重要的事。延壽大師又稱“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來。忠懿王深為器重大師的德行,詔賜名號為“智覺禪師”。 “永明延壽大師”的名聲也因此而遠揚於四方。

延壽大師在常住永明寺期間常為七眾弟子授菩薩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主要是受持神咒、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等,每夜則於曠野施食予鬼神等類。此外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常往別峰經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有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自行錄》中則有詳盡的記載。此外,在北宋開寶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壽大師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督建一座高達五十餘丈共九層的六和塔,以作鎮潮之用,巍巍立於江邊, 蔚為杭州一大景觀。

延壽大師居永明寺時,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時也注重於將自己的修行體驗與對佛學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數量達一百卷之鉅的《宗鏡錄》即是在此時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萬善同歸集》六卷、《神棲安養賦》、《唯心決》、《受菩薩戒》、《定慧相資歌》、《警世》各一卷等書,也是相續在永明寺寫成而傳於世的。

北宋開寶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壽大師,又再次回到久別的天台山,在山上開壇傳授菩薩戒,一時引來約一萬餘人的求受戒者。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主持大型的傳戒法會。此後歲月,大師自知世緣無多,便閉門謝客,專心念佛,誓生淨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師晨起之後,焚香禮佛,普告大眾,趺坐而化。世壽七十有二,僧臘四十二歲。荼毘後的捨利,鱗砌於全身。太平興國元年(976)門人立其塔於大慈山並建塔院以為永記,宋太宗賜塔院匾額曰“壽寧禪院”。後有遊僧自臨安來山經年繞塔,人問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詢之知乃杭州永明禪師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禮敬耳”。是以仰慕大師故,特意來此瞻禮舍利寶塔。可謂是淨土教史上一大奇聞。大師寂後,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詔敕賜延壽所居之永明寺為“資聖寺”以表緬懷聖德之意。宋崇寧五年(1106),徽宗下詔追諡延壽為“宗照禪師”。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號為“圓妙正修智覺禪師”。

二、延壽大師的佛學思想及其影響

延壽大師集禪門法眼宗第三代宗師與淨土宗六祖為一身。是以其佛學思想必是禪與淨的相結合者。而會宗各家之說導歸西方淨土則是其佛學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壽將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等諸學說並及淨土理論折衷而綜合為一。此等倡舉,開歷史之先河,遂成一時之風氣,使之啟迪了後來佛門諸宗並合修學的端倪。

延壽居永明寺十五年間,日行一百單八件佛事,這些行事中可以看出,幾乎包羅了當時佛家各宗所倡行的修行方式。可以說是各宗各派皆具,樣樣法門全備,於此行事中,恆以淨土為依歸,將所有行持皆迴向往生淨土,是其總持的旨趣所在。從延壽大師的代表作-《宗鏡錄》中可以窺得其佛學思想的大概,將當時盛行於世的佛教行法與理論,融會而貫通之,而使自家的思想體系別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鏡錄》的問答卷裡,用連綿不斷的問答形式,羅列了天台、賢首、慈恩等宗的教理,並於引證章中,旁徵博引,引證了大乘經典一百二十種,西天東土諸祖法語一百二十種,賢聖集六十本,共計三百種言說,目的即是在於說明此是“總一佛乘之真訓,可謂舉一字而攝無邊教誨,立一理而收無盡真詮,一一標宗,同龍宮之遍覽,重重引證若鷲嶺之親聞,善令面雲立雪之人,坐參知識,遂使究理探玄之者,盡入圓宗”。由此可以看出書中論點也是在詮釋,延壽所倡導的禪教同佛說,本來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經據典,廣集佛言祖語,旨在說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圓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終都歸“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圓融互通,正和《宗鏡錄》卷二十四中說的“此宗鏡中,無有一法而非佛事” 這個道理相契。

將所有佛法,判釋為歸於一心法門,此種觀念也是延壽大師推行淨土,一心趣向極樂的動力根源。縱觀《宗鏡錄》全書,處處可見延壽精闢的佛學妙理,書中傾注了大師畢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閱此書後,給予了“為震旦宗師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評價。這部百卷巨著自成書以來,便流行於世廣為人傳誦,甚至遠播海外,據《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八記云:“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齋書,敘弟子禮,奉金鏤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國僧三十人,親承印記,歸國各化一方”。是中所記高麗國三十僧彼時乃是得延壽相傳的禪法,歸國後而使法眼宗禪法傳於東海。也正因如此,作為延壽佛學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禪法,能流行於異域,反而中國卻未見其盛。今人蔣維喬所著《中國佛教史》一書中,有云:“厖自是法眼宗弘揚於高麗,而中國反衰矣!”這是延壽大師禪法影響遠及高麗的史實記載。

作為淨土宗的祖師,最能凸顯延壽淨土思想的莫過於世人熟知的“四料簡偈”,其文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從這四句偈語中,可以看出延壽大師的修行態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禪固可,但須以淨土為依歸,其中第三句,就是標明禪淨雙修的好處,而以延壽個人的立場來說,禪淨雙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門,他認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職,所以出家僧伽宜應禪淨雙修,如此才能現世為人師,廣弘教法以利他;來世作佛祖,圓滿聖果以自利,如此,則自他二利圓成,而一般的學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則應專修淨土念佛法門,因為念佛求生淨土是有保障的,所謂的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若是單修禪教而摒棄淨土則十有八九會有危險,要是無禪又無淨土,那將是萬劫千生輪轉三途六道,受苦無盡了。這四句偈語,言辭簡練,但卻義理明朗,足可作為從教學佛者修學的準則,對於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時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壽大師作此四料簡的最初動機是在於欲矯正唐末以來學佛者重禪而輕淨土之時弊,以禪宗祖師的身份與修禪的豐富閱歷,會合修持淨土法門的心得,作此四料簡偈是最有資格且最具權威的了。淨宗十三祖印公對此四料簡極為讚賞,曾言:“夫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要,修持之高抬貴手”。又云“(四料簡)字字皆如天造地設,無一字不恰當,無一字能更移。”足見四料簡在於淨業學人而言,實是重要也。

此外,延壽主張的禪淨雙修的行法,在當時來說可以起融解禪門與淨土學者之間固有爭執的作用,也使得後來宗門教下諸多的行者,漸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門但皆能領納淨業,並歸淨土的這一理念,縱然說,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淨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之所納受。如天台之智者、華嚴之杜順、三論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專弘一宗而兼修淨土的。當然此中之淨土包括了彌陀淨土與彌勒淨土等,再者如禪宗有百丈禪師於叢林清規中,鐵定僧在荼毘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淨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淨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諸大乘教派,並且蔚然成風者,實乃延壽大師之功。

綜上所述,可以全窺延壽大師於禪於淨的功績。其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禪淨雙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門中獨立一幟,影響著無數的修行者步其後塵,依教修持,因而無論是禪門行者或是淨宗學人,都是萬分景仰延壽大師。 《蓮宗寶鑑》雲:“師(延壽)志誠殷重,專以念佛示人,同生淨土,世稱'宗門之標準,淨業之白眉'”。此嘉讚之語,如實地點明了大師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眾所周知,現今佛教叢林中例行的紀念阿彌陀佛的誕辰日,即是以延壽大師的生日為準,直接地將其奉為“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又是一例後世淨業學者緬懷敬重延壽大師的左證。延壽大師集禪教、淨土於一身,志心淨土,兼修萬善眾行,治學深嚴,懿行高尚,值得世人歸敬,延壽大師生西後,其嘉行偉績於教之內外廣為傳誦,稱揚讚歎之語不絕於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萬善同歸集》序文中云:“近閱古錐言句,至永明智覺禪師,觀其《唯心決》、 《心賦》、《宗鏡錄》諸書,其於宗旨,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廣至大,超出歷代諸古德之上,因加封為'妙圓正修智覺禪師'。其倡導之地,在杭之淨慈。敕地方有司,訪其有無支派,釋人承接,修葺塔院,莊嚴法相,令僧徒朝夕禮拜供養。誠以六祖以後,永明為古今第一大善知識也! ”又於《宗鏡錄》序文贊延壽大師曰:“實為震旦第一導師”。縱觀歷代淨土諸祖,得歷代帝王之加封嘉獎者不乏其人,然讚之以美名若此,則為稀有矣!

資料來源~~佛教簡介

《 本帖最後由 堡主 於 2010-4-7 08:54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5 14:1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