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春秋末期,吳國伍子胥向閻閭建議,如果要稱霸於諸侯必須「先立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因而闔閭乃令伍子胥重建姑蘇城廓;伍子胥上觀天象,下測水文地質,並在原有吳子城的基礎上,擴建闔閭大城,亦即現在的蘇州城。根據《吳越春秋》記載:「闔閭元年,..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裏,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築小城,周十裏,陵門三,不開東面者,欲以絕越明也。」。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也有一段故事:「吳王闔閭元年,既周敬王六年。闔閭訪國政于良臣伍子胥說:『吾國僻在東南,險阻卑濕,又有海潮之患,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國無守禦,民無固志,無以威示鄰國,為之奈何?』;伍員說:『臣聞治民之道,在安居而理;夫霸王之業,從近制遠,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革,使內有可守,而外可以應敵。』。闔閭說:「好!寡人委命於你,子為寡人圖之。」。伍員乃相土形之高卑,嘗水味之鹹淡,乃與姑蘇山東北三十裏得善地,造築大城,既今蘇州城址地所。」。
據明朝.嘉靖《溫州府志》記載:「晉明帝太寧癸未(323年)置郡,初謀城于江北,郭璞取土稱之,土輕;乃過江,登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見數峰錯立,狀如北斗,華蓋山鎖鬥口,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於山,則寇不入鬥,可長保安逸。』因城於山,號鬥城。」;郭璞對於溫州郡的城建,若是僅按風水原理的話,應建在甌江北岸,坐北朝南,然而經過郭璞經由實地墈察,並對南北兩岸的土壤取樣比較後,發現同等容器的土壤,北岸的土輕,南岸的土重,遂決定建在南岸。郭璞對於土質實地的比較作為,就是我國古老科學的「土會法」即「土宜法」;以當今科學的角度而言,這是因為甌江北岸土壤是流水沖刷沉積下來的江塗泥而成,以建築的角度而言,基礎不夠堅實,土地承載力不大。而南岸的土壤是山區沖刷沉積的砂礫土,基礎厚實,承載力強,故而郭璞決定溫州城建築在甌江南岸。
「嚐水相土」是風水學不可或缺的基本認知之一,這是《詩經.公劉篇》所謂「陟則在巘,復降在原。..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一脈相承的基本風水態度;《葬經》有所謂「五不葬」之說,即童山、斷山、石山、獨山及過山。童山勢因為「土色焦枯,草木不生,山嶺光禿之山。」而不葬;斷山是因為「山勢橫斷,星峯剝換跌斷。」而不葬;石山是因為「峞岩崢嶸,怪石突怒,頑惡之石。」而不葬;過山是因為「其勢未止,滔滔而去,挽之不住。」而不葬;獨山是因為「無疆護拱持,山水不會,單山獨龍,四顧不應。」而不葬;而風水術中也有所謂「十不相」,首先就提到「不相粗頑醜石」,這些風水學的觀點,就是地理學的地質學的思維。
宋仁宗年間王洙《地理新書》中,對於建築前的土質鑑定,並由當時的官方提出了「土壤虛實吉凶」法:「凡建城邑及營,內外宅掘地,方深一尺二寸,出壤土細粉之,餘還坑內,勿按抑之,明旦起視土,盈起者吉,減下者凶;又土實一鬥秤之,重六七斤凶,八九斤吉,之自如重十斤以上大吉;又法,入地深三尺,取實土方一寸平秤之,重三兩者凶,五兩七兩居之,自如九兩以上大吉。」。用現代白話的解釋而言,就是在選定後的建築基地中,先在地基上挖一尺二寸立方的坑洞,再將所挖出的土壤搗細,並加以過篩後,在將該土壤復填於坑內,填平但無需壓實,隔日早上在觀察期變化,若是該土有拱起的現象,就表示地氣旺,則為吉地;《陰陽定論》:「地之吉氣湧起,故土亦隨之而凸也。」;若是該土為下凹,則是屬地氣衰弱,不吉。另外一種方法是以重量法檢測地質,一樣也是在基地之中取出一鬥立方的土壤,如果該土壤的重量僅有六七斤的話,則表示重量過輕,不適合建築,若是重量為八九斤的話,就表示該地基土質的質量不錯,可以承載建築物在上,屬吉地;若是該土重達十斤以上者,屬大吉。另外一種重量法是在地基中,挖至三尺深之處,取其土壤容積一寸立方,再將該土秤之,若是僅有兩三兩者,表示土質太鬆,重量不夠,凶;若是土重為五兩至七兩之間者,次之;若是重量達九兩以上者,大吉。古代這種地質稱重法,竟然也決定了城鎮地名,台灣雲林地區的鬥六市,是因為當地一鬥容量的土方重量大約為六斤而的名。而這種兼顧容積、比重及重量的地質土壤檢測方式,以現代地質科學的角度來看,卻有其道理;科學證明適宜做建築用地的土壤為砂土及黏土;而有機土及泥炭土含量過多時,土質必然較為鬆軟,故而比重相對較小,不能做為建築的地基。尤其是現代建築發達,建築物多往高處發展,土地承載力的計算,實為現代建築科學中,不可或缺的考量。
事實上,風水學對於地質的重視,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觀念;《尚書.禹貢》就把九州土壤劃分為白壤、黑墳、白墳、斥、埴墳、塗泥、壤、墳壚、青黎、黃壤等十類;而《管子.地員》更把九州的土壤劃分為十八類九十種。《周禮.大司徒》也提到我國古人早期的辨土之法:「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宜覈物,其民專而長津。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驘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瘠豐肉而庳。」;《淮南子.地形訓》已出現將地質與人性相關的觀察:「堅土人剛,弱土人肥,壚土人大,沙土人細,息土人美,耗士脈人醜。」。
而風水學中,對於地質的分辨,通常是以顏色、土性及含水量論吉凶;《葬經》:「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葬經注》:「石山土穴,欲得似石非石之上,細膩豐腴,堅實潤滋,文理如裁肪也。土山石穴,必得似土非土之石,脆嫩鮮明,光澤晶瑩,體質如切玉也。五氣行乎地中,金氣凝則白,木氣凝則青,火赤、土黃皆吉。唯水黑則凶。五行以黃為土色,故亦以純色為吉,又紅黃相兼鮮明者尤美。問白亦佳,青則不宜,多見以近於黑色也。」;《土色辨》:「五土之色,紅黃為上,紫白次之;紋理緊密,顏色鮮明;土之貴,體質頑硬,砂塊鬆散;土之賤,石穴脆嫩,似石非石,土穴精強,似土非土,蓋精而不粗,生氣之聚也;潤而不枯,真陽之應也;觀其氣,驗其質,察其色,以求其中,則深淺之法,不外是矣。」;《陰陽定論》:「以光潤堅實為生,枯燥鬆散為死;..土色以紅黃為生,青黑為死。..內之土色,紅黃紫白為生,青黑為死。」;《汜說》:「青黑色土,皆不可用;貴在紅黃,細暖潤而不濡,幹而不枯。」。由此可知,風水學中,土質必須是細膩、光潤、堅實及溫暖為佳;顏色則是以紅黃為吉,青黑為凶。
若是以風水學上四種顏色的土質,用現代地質學的角度來看,紅色土壤包括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燥紅土、棕鈣土等;黃色土壤有黃壤、黃棕壤、棕壤、褐土等,紅色土壤通常因為是多含氧化鐵,所以多呈紅色,有機質豐富,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而黃色土壤性質與紅土大致相同,惟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故而土層多呈黃色,而這兩種土質多屬於弱酸性土壤;青色土壤則大致包括有漂灰土、灰色森林土、灰褐土、鈣層土、灰鈣土等;黑色土壤包括有黑土、黑鈣土、黑壚土、黑色石灰土、草甸土、潛育土等;通常這兩種土質的含量較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呈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以現代建築學的地基考慮而言,土地必須經過承載力,滲水性、含水量等因素的計算,紅黃色的土壤較適合。而青黑色土壤質土,因為屬於有機質土,結構疏鬆,承載力小,房屋易發生沉降塌陷,再而腐殖質過多時,亦不利於人體健康。當然若是以農作物的角度而言,青黑土壤的腐植質即弱鹼性的因素,實比紅黃土壤為佳。至於紫色土通常是由紫色岩風化形成的土壤,由於它保留著母岩的鮮明的紫色, 所以顏色呈紫色;而白土則是因為溫帶濕潤或半濕潤地區具有灰白色亞表層的一類土壤而形成的。當然,土質吉凶的因素,從風水學而言,除了要顧及建築基地的穩定性及安全性外,更重要地是風水學中地質的條件,上有對於陰宅方面上必須考慮其滲水性及透氣性,以便保存先人遺體的完整;從此觀點而言,紅黃色的土壤,卻又比青黑色的土壤為佳,因此,風水學中紅黃色之土壤被認為是比青黑色為吉,確有其道理。
「吉地不可無水」,風水學有「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休尋地。」之說。土質是決定水質好壞的最大因素,《管子.地員》:「其水倉,其民強。..其水白而甘,其民壽。..其泉黃而糗,流徙。..其泉鹹,水流徙。..其水黑而苦。..」;而土質與水質,也是決定人體健康的最大因素,《陽宅十書》:「蔔其兆宅者,蔔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類絕滅之憂。」;《博山總論》:「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色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味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饅,不足論。」;我國有「地靈人傑」及「窮山惡水出刁民」之說,故而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尋「山明水秀」的地方落居,《堪輿漫興》:「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喜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而生活環境中,若是過於潮濕,或是水質臭黃土爛之處,將會會導致人體的關節炎、風濕病、心臟病、皮膚病等疾病,而潮濕腐敗之地也是細菌最容易滋長的地方,更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是而水質通常是含有大量的病源,當然不宜飲用,或是作為建築基地。因此,人們與所居住的環境之間的潛移默化,確實決定著人們的健康與性格;除了上述《淮南子.地形訓》的觀察之外,《地理人子須知》也說「嘗觀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座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是水能移人形體性情如此;且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水聚處,民多稠;水散處,民多離;是水之關禍福又如此。」之說,仔細思考下,確有其道理的存在。
從當今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直接說明土壤的成分以及水質,與人體的健康確實是不可分割的;根據大陸地質科學院所作的調查,我國甲狀腺腫高發地區,如喜馬拉雅山、長白山、大小安嶺、秦嶺、雲貴高原、武陵山、太行山等,在這些山系的山區土質,是因為缺乏碘元素之故。從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直到雲貴高原山系,是一條低硒元素的分佈帶,所以這些地區的居民多是克山病的發病區。而在陝西紫陽和湖北恩施所出現了兩個的高硒環境區,再由高硒石煤風化形成的土壤和滲濾的地下水,以及植被、糧食等,在這種高硒環境生活的人群,因為處在高硒狀態中,是國內外聞名的高硒中毒區。而在我國西北和東南地區,因為微量元素硒、碘、都沒有出現缺乏的現象,所以也未發現因環境缺硒和碘引起的克山病和碘缺乏病。
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爐的資料中,幾乎大部份發展中國家,80%的疾病是由於不衛生的水質與惡劣的環境衛生條件造成的。大陸衛生部2006年作一份全國性地飲用水調查結果顯示,當今中國農村生活飲用水水源主要的還是以地下水為主,飲用地下水的人口占74.87%,飲用地面水人口占25.13%;不過令人擔憂的是至今飲用水,未達到基本衛生安全的超標率依然超過44.36%;其中地面水超標率為40.44%,地下水超標率為45.94%。另外,據中國醫學的調查也認為大約80%的人類腫瘤都是因為水質的問題而起,水的污染、水環境的惡化是導致癌症發病率高的原因之一;而水質的惡化,是與土壤遭受到污染有不刻分割的關係。大陸環境保護部也做了一項全國土壤污染的調查,結果令人驚訝的是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已對水資源、生態環境、農業等構成相當大的威脅,而這種土壤或多或少被污染的程度,已經直接或是間接威脅著我國民眾的健康,甚至是生命財產的安全。以因為水質遭受污染而引發的腫瘤為例,大陸全國31個省市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與飲水水質有關的癌症發病區。例如,淮河流域出現的高發癌症村;河南省沈丘縣某鄉村有大批村民因癌症去世;天津北辰區得癌症患者多達120多人;有些石化工業地區癌症發病率高出周圍地區10多倍;河北、山東有些村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也已超過半數。而臺灣南部的高雄地區,人們至今依然無法放心該區的飲用水;幾年前,六愚曾訪當地友人對於該區飲水的觀感,該友對於自來水有感而發地歎道:「早上喝咖啡,下午喝牛奶。」(注:咖啡是因為水管老舊的鏽水,牛奶是雜質及消毒水過重或是因為硬水燒過後所沉澱的雜質。)。事實上,以大陸地區而言,改革開放以前的人們,根本無法想像到當今幾乎家家用戶都要另買桶裝飲用水的下場。雖然當今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只要人們經常喝好水,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增強可以預防腫瘤細胞的發生,甚至對於腫瘤還有修復作用,為不爭的事實;但是,風水學《辨水問答》:「問:『背疽河水致之?』,曰:『泉雜泥濁半黃半黑,流若濃血者致也。』」以及《彙瑣精微.十凶》:「六曰天濕,明堂漸潰,卑污臭穢,龍神不吉,主疾病纏綿。」之所言,似乎早就提醒人們應當愛惜咱們的生活環境了。
文出:中國風水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