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4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祖天師立教要義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9-14 00:25:00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太上老子,歷世化生,宣說道要,教化萬方。迨及漢代,祖天師得太上親授正一之道,立教度人,佐時理化,修行正身,禁罷巫覡淫祀,傳揚真道,教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佐務在行道,民人內修慈孝、外行敬讓。祖天師及嗣師、係師,宗承太上道德之旨,以《老子五千文》為道民奉習的要典,著作《老子想爾注》闡明立教要義,闡揚信道、敬道、行道、守道、法道、志道、宣道的教化宗旨,實已成為道門諸派設教之玄綱。  

《老子想爾注》自清末從敦煌莫高窟再現於世,雖然只有道經34章半的寫本殘卷,但卻彌足珍貴。該書對《老子五千文》自成體系的詮釋和闡述,是今天我們研究早期道教教義思想的可靠依據,從中可以窺見祖天師立教的要義。該書既闡釋了“道”為萬有之根、神真之本的神聖性,又指出了如何去做才合乎“道”的義旨;既確立了以道為至尊的最高信仰,又經典地宣說了如何珍愛生命、如何正身處世的教義,從而教化人們樹立起有益於佐時理化、修行真道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謹就個人研讀所得,略述于後。  

一、道為至尊。作為道教最高信仰的“道”,是宇宙萬化的根本。《想爾注》中說:“道者,天下萬事之本。”天下所有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都本于道,但道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可知之不得見之。《注》中說:“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像也。”又說:“道氣常上下,經營天地內外,所以不見,清微故也。”道以清微之氣經營天地內外的萬事萬物,雖然不得見,但道氣卻蘊含在其中,是造化萬有的因子。由此可知,宇宙萬物皆是具有道性的,誠如道經中所說,道就像鹽一樣溶在水中,只可知之不得見之。然而,至尊的道以清微之氣經營天地內外雖然沒有形像,但道之氣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道散形為氣則經營萬有,聚形為神就是太上老君。《想爾注》中說:“一者,道也。一在天外,入在天地間,往來人身中。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關於對“道”的理解,唐代著名道士吳筠在其所著《玄綱論》中概括說:“道者,何也?虛無之係,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太上老子所闡述的“道”,既是祖天師立教的根本,也是後來道教各位祖師開宗立派的依據。故耆山公在其所著《道門十規》開篇中曾說:“道所由立,出乎太上,一也。”道的至尊無上、道的神聖無比和道的普遍存在,不僅構成了完整的道教信仰體系,也確立起了以道為最高理念的終極價值追求。對於奉道之人來說,就是要信道敬神,行道致生,守道全身,法道言善,助道宣教。  

二、生道合一。生道合一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信仰追求,祖天師在《想爾注》中就此作了精闢闡述。《想爾注》中說:“生者,道之別體也。”強調生就是道的體現,“行道者生,失道者死”。養生之樞要在於“結精自守”,令“五藏皆和同相生”。《想爾注》認為,“精者,道之別氣也,入人身中為根本”。精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有寶精不失才能長生。《注》中說:“古仙士實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如何實精寶精呢?《注》中提出:“夫欲寶精,百行當修,萬善當著,調和五行,喜怒悉去。”這樣就能“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想爾注》提出的以生體道、積精成神的要義,事實上成為了“生道合一”教義的思想先導。《太上老君內觀經》曾明確提出:“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雲笈七簽》卷92)司馬承禎《坐忘論》也引《妙真經》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  

三、信行真道。學道奉道,要在修真,修真成真即是得道,所以歷代修真得道者皆被尊稱為真人真君。祖天師立教之初,巫覡淫祀之故俗紛擾百姓,諸般邪說迷惑人心,太上親授祖天師正一之道以整治邪偽,教道民摒棄邪偽,從正以合真,亦即是信行真道。就此,《想爾注》有非常明確的闡述:《注》中說:“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伎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而“知真道者,不事邪偽伎巧”。所謂真道,一是要“勉信道真,棄邪知,守本樸”。二是“天之正法,不在祭醊禱祠也”。反對故俗之祭祀。陸修靜在《道門科略》中也曾說:六天故氣(即故俗之風氣)致使人鬼錯亂,蒙惑百姓,為所欲為,勞財傷命,因而太上新出三天正法以整治之。三是排除一切邪偽之說及有害生命的行為,《注》中說:“邪文滋起,貨賂為生,民競貪學之,身隨危傾,當禁之。勿知邪文,勿貪寶貨,國則易治”。要體大道之真,保守自身之真,從而得成真道。  

四、清靜為本。清靜是道教修道處世的重要教義。《想爾注》已把“清靜”視為貴生合道的根本。《道德經》中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注》對此詮釋說:“道氣歸根,愈當清靜。”指出要“知寶根清靜,復命之常法也”。認為修道者“入清靜,合自然,可久也”;“不合清靜,不可久也”。也就是說,只有入清靜、合清靜,以清靜為恢復生命活力的持之以恒的法則,生命才能得長久。所以,“道人當日重精神,清靜為本”,方能達成長生久視之道。清靜為本就是要一心樂道,不受世俗榮名寵祿的纏繞,排除世俗一切的私心思慮,不以美食珍寶俗事縈繞心中,拋棄邪說,心胸坦蕩。《注》中說,“求生之人,與不謝,奪不恨,不隨俗轉移,真思志道”。並說,“有榮必有辱,道人畏辱,故不貪名,但歸志於道,唯願長生”。當傚法“道常無欲,樂清靜”。《想爾注》所繼承的《道德經》的“清靜”思想,一直在道教中被視為修道的根本。《太上老君說常清常靜經》就曾指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五、道貴中和。道家之言“中和”,源於《道德經》“道衝而用之又不盈”。“衝”即陰陽二氣之中和。《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闡釋說:“言道動出沖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功,曾不盈滿。”《想爾注》非常重視中和與生的內在密切關係,《注》中說:“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所謂“貴中和”,要旨就是學生、全身、守道,因為只有生命的生生不息才是合乎道意的。《注》在詮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句時說:“多知浮華,不知守道全身,……不如學生,守中和之道”。中和之道既要求人正確對待生命與身外之物的關係,《想爾注》說不論富貴貧賤,都應“各自守道為務”;同時,更要求注重人身五藏五行的和諧,從而認真體會人自身生命內在的和諧。《注》在詮釋“挫其銳”與“不失其所者久”二句時說:“五藏所以傷者,皆金木水火土氣不和也”;“今當和五行,令各安其位,勿相犯”。《想爾注》進而提出了“和則相生,戰則相剋”的名言警句。和則相生是對人生社會與宇宙生生不息的奧妙的提煉和概括。闡述祖天師教導的《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開篇即指出:“道以沖和為德,以不和相剋。是以天地合和,萬物萌生,華英熟成。國家合和,天下太平,萬姓安寧。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慶。賢者深思念焉,豈可不和!”這就是說,天地自然萬物、國家社會家庭,都必須保持和諧的狀態才能生生不息。《想爾注》所提出的“和則相生”的思想,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人生、和諧社會、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六、積善成功。積善度己,為善助人,行善濟世,功德成神是道教的基本要義。《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注》中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是以人當積善功,其精神與天通。”修學生道者,應百行當修,萬善當備。為了進一步說明善行的重要性,《注》以道喻水,以善行喻為水源,身體喻為池的堤封,告誡人們“心不專善,無堤封,水必去”。並說:“行善不積,源不通,水必燥幹”。也就是說,人若不行善積善,就像無源之池水,不久就會乾涸。《注》勸導“不善人要從善人學善”。強調要親求善之人,譽學善之人,謂“見求善之人曉道意,可親也。見學善之人勤勤者,可就譽也”。要至誠守善,仁義慈孝,勿驕上人,勿矜身,勿伐身,勿貪兵威。總之是要信道行善。  

七、奉持道誡。戒以自律,戒以斂心,道戒是道教立教的重要內容。現存的《想爾注》雖然只是一個殘卷,但篇中言及道誡就有三十多處。如言要“尊道行誡”,要“自威以道誡”,“人欲舉動勿違道誡”,“結志為生,務從道誡”,“志意不可盈溢違道誡”等等。對於誡與人生及守道的關係,《想爾注》以淵、水與魚的關係作了形象的比喻。謂“誡為淵,道猶水,人猶魚,魚失淵去水則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意在告誡人們要守持道戒,要盡可能約束自己不貪榮名,不強求尊貴,不為惡事,唯願長生。《想爾注》本身雖然未見具體戒條,但在《太上老君經律》中曾載有《道德尊經想爾戒》,明確提出了“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的要求。孟安排《道教義樞》稱之為“想爾九戒”。從《想爾注》及這個“想爾九戒”中可以知道,其所一再強調的道誡,關鍵點是要人的言行合乎道意,亦即道的內在價值。  

《老子想爾注》所展示的祖天師立教的基本要義,不僅為歷代祖師立教宣化確立了重要的指導思想,也為道教教義體系的構建和道教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重溫這些基本要義,就是要在繼承和發揚道教尊道貴德、生道相守、和則相生、積善成功等傳統教義思想基礎上,謹記祖天師及歷代祖師高道的教誡,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道教教義,建構既合乎道意又符合時代要求的教義思想體系,以服務社會人群,利益家國天下。  

參考書: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2 14:3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