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48|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武信仰的傳入閩粵[9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0-16 21:24:10 |只看該作者 |正序瀏覽

 


閩粵因其偏居一隅且負山面海,秦漢以前中原漢文化並未大量輸入該區域,故其宗教信仰依舊維持著以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和巫術為主的情況,《史記》〈孝武本紀〉即有「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的記載,又《漢書》〈天文志〉有引如淳言,曰:「呂氏春秋『荊人鬼,越人禨』,今之巫祝禱祠淫祀之比也」,《後漢書》〈方術列傳〉載,閩中人(今福建泉州)徐登善為巫術,能以其術療病,並可禁溪水,水為不流,這些記載反映了在道教尚未流行當地之前,方士、巫術活動的情況,也可見其信巫鬼、尚占卜的傳統,此種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後閩粵民間信仰的發展。

漢末中州板蕩,漢族人為避兵燹,像洪流似地奔逃到江南與荊梁,其中亦有轉進閩粵地區者,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治理和開發福建,揭開了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晉室南渡,嶺南成了中原各階層人士避難和落籍之地,廣州發掘的一晉墓上,其甎銘刻有「永嘉世,九州荒。余(餘)廣州,平且康」的字樣,永嘉之亂後的移民高潮也是一次中原文化南下的高潮,這些移民同時帶入了漢民族的民間信仰,包括固有的自然崇拜與動、植物崇拜,先秦時代即作為五帝與四象信仰系統之一的「玄武」也不例外,在福建境內的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發掘許多刻有包括四象等圖案的墓磚和瓷器,墓中的四象具有保護陵墓、驅凶避邪的作用。

 


除了民間信仰的傳入之外,道教亦開始在閩粵發展。東漢末年是中國道教正式形成的時期,民間出現有組織實體的教派,北方有太平道,但因在靈帝時發動黃巾之亂而遭鎮壓,從此銷聲匿跡,後世有關其活動的記載零碎,傳承不明,南方為五斗米道,興起於巴蜀一帶,其領導者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積極傳播其教,在巴蜀、漢中的信眾甚多,亦有一些少數民族的信徒,建安時曹操征討張魯,魯敗而降,官拜鎮南將軍,但張既說服曹操「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將其根據地的居民遷至北方,虛其地使之無法再叛,這也促使五斗米道的向北傳播,勢力發展到中原地區,西晉趙王倫孫秀之亂即與五斗米道有所關連,兩晉時五斗米道除繼續在下層流行外,也進入了上層社會,為許多世家貴族的重要信仰,逐漸向上層天師道轉化,成為全國性的信仰。

 


晉朝因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五斗米道也傳到東南地帶,閩粵兩地可見道士與民間教徒活動的足跡。晉道士葛洪為丹陽句容人(今江蘇省境內),見西晉末年天下已亂遂避居南土,停留廣州多年,晚年在羅浮山煉丹,卒歿於此,其許多道教理論淵源於天師道;天師道杜子恭一派也傳至江南,孫泰傳其術,《晉書》〈孫恩傳〉載,泰「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進子女,以祈福慶。王珣言於會稽王道子,流之於廣州。廣州刺史王懷之以泰行鬱林太守,南越亦歸之。」孫泰不僅廣收下層信徒,亦上通上層士族,故其倡亂時「三吳士庶多從之」,泰死,其侄孫恩繼之,亂於吳會,恩死,其妹夫盧循代之,之後劉裕討循於晉安,循遂率部眾浮海至番禺,寇廣州,佔據數年之久;六朝時期,許多道士隱居福建名山,如左慈、葛玄、介琰、鄭隱、鄧伯元、褚伯玉等人,先後於福建霍童山和方山等地修煉,這些道士被奉為神仙,成為大眾崇拜的對象。

漢末、六朝時道教開始在南方傳播,閩粵的勝蹟名山受到道士們的青睞,此乃因世道衰微,修道者多不願仕進,葛洪《神仙傳》即記載,漢末道士左慈見天下亂起,嘆曰:「值此衰運,官高者危,財多者死,當世榮華,不足貪矣」,因此道士們多雲遊各地名山以修煉金丹,而相對於中原地帶的烽火連天,閩粵兩地的確提供了一個適合修煉、傳道的安定之所,這些著名道士在當地隱居,廣收信徒,促使道教在閩粵流傳,此外,流亡到閩粵的道教信徒也將道教帶入民間。道教的傳入影響當地的傳統信仰,也使道教產生變化,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漸次地創造出區域性的道教神仙譜系與信仰。

 


唐、五代是北方漢族又一次移民南下的高潮,也是閩粵經濟、文化開始發展的重要轉折期。唐陳元光率軍開發漳州、五代閩王王審知經營福建皆帶入大批北方移民,唐張九齡奉開大庾嶺道,成為廣東北上主要交通線,此外唐朝較開放的經貿狀況,使東南沿海對外貿易有顯著發展,福建出現海商集團,廣州為「遠東最大國際商港,也是世界級的貿易口岸,中國『通海夷道』的始發點」,唐且於廣州、泉州等沿海主要城市設置「市舶司」。北宋因始終與外族糾纏不清,中原屢遭塗炭,北方移民潮南漸,伴隨南宋偏安江南,使南方沿海經濟獲得長足發展,「宋、元時期的泉州一躍而為全國最繁華的海外貿易中心,也是當時最重要的東方貿易港之一」,閩粵成了唐宋帝國海上貿易與海上交通的重要口岸。

 


隨著唐宋時期閩粵經濟的發展,其文化也有進展,終唐一代,福建地區中舉者有七十餘人,五代王審知「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宋朝閩地人才輩出,舉第者眾,集宋朝理學之大成者的朱熹生於福建,一生大半時間都在福建講學,為南宋閩學的代表人物,今閩地仍奉有多座朱子祠;廣東雖不若福建文風鼎盛,但五代南漢政權的割據嶺南,對廣東文化發展有一定的建樹,唐宋時期有許多文人士宦被貶謫廣東,對廣東文教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如韓愈被貶潮州,振興當地文教,蘇軾被貶海南,在當地辦學興教,培養不少人才,這些名流對當地有重大的影響力,因此民眾為其設立專祠祀之。

 


兩宋中原的殘破、宋室的南遷,再加上閩粵社會環境的安定與經濟文化的大發展,為隨中原文化南移的宗教信仰創造絕佳的拓展環境,深受唐宋兩代帝王崇信的道教及在黎民百姓間流傳的民間信仰也在南方迅速發展,揉合當地的信仰,而呈現本土化的趨勢,故在唐末宋朝時期,福建地區曾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造神運動,現在於華人世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媽祖信仰,即是當時所創造的女神,除了地方神的創造之外,中原傳入的各類神靈也為因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社會人文背景而其神職有所改變。

 


漢末至宋朝期間一波波中原漢民族的移入閩粵,並帶進中原文化、信仰的同時,真武信仰也隨之傳入該地,尤其宋朝官民對真武的崇奉與宋室南渡後漢民族的落籍閩粵,是真武大帝在當地能落地生根的關鍵。唐朝帝王崇道,對於道教發展有促進的作用,對真武奉祀也較前代顯著,《唐六典》、唐人傅亮《靈應錄》等典籍記載官民對真武信仰之情狀。宋朝對真武神的崇拜更為熱烈,北宋真宗對真武至為崇敬,元朝趙孟頫曾言:「玄武之神,始降宋真宗時,為祠遍天下。」當時信奉真武的區域以汴京為中心,盛行於中原地區,逐漸向四方輻射,宋室南遷後則以臨安、成都為地方中心,盛行江南、江漢平原及四川等地區,孝宗淳熙三年(1176)敕建臨安佑聖宮成,於真武聖誕時親駕詣殿進香,擴大了真武神在東南一帶的影響力,閩粵地區現存有多座宋朝時期建立的真武廟。

 


宋末元初,世局動盪,中原漢族南遷者多,閩粵地區的漢化基本上已於此時期完成,且由於元朝建立以後,中國形成以北方為政治中心,南方為經濟中心的基本格局,作為南方兩大口岸的廣州與泉州之貿易量大增,對外貿易更加活躍,漢文化的發展加上經濟力的支持,促使當地大量興建與修葺各式神靈的廟宇,而真武神在宋朝的發展以及祂作為元皇室重要的奉祀神祇之一,使民間對其崇拜較宋朝興盛,當時各地信眾到武當山祭祀真武的朝山進香活動日益發展,在皇室與民間一致的崇奉之下,以及閩粵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等等條件下,更有利於真武神在閩粵地區的發展,因此在元朝九十餘年的短暫統治下,閩粵地區真武廟的創建數量並不遜於兩宋時期。

 


秦漢時期對嶺南與閩地的開發,使中原的信仰初步傳入閩粵,但對當地的影響微乎其微,漢末、三國中原動亂,若干漢族人民移入閩粵,帶入的民間信仰與道教開始影響當地的傳統信仰,唐宋是閩粵對外貿易發展的時期,也是真武信仰在中原地區的轉型期,宋室南渡使真武信仰在閩粵發展,並與當地的民間信仰互動,而在當地開始有宋朝所建立的真武廟,元朝統治者起於北方,因此也崇奉作為北方之神的真武神,由於元朝建立以後,中國確立了以南方為經濟中心的格局,因此閩粵地區的真武信仰在政治、文化與經濟力的支持下,得以延續宋朝的盛況繼續發展,直至明朝,真武信仰在明皇室的大力推廣下,成為全國性的信仰,在閩粵地區的發展也更加迅速。


資料來源:國立成大碩士論文-日據以前台灣真武信仰之源流與發展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0-10-16 21:40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堡主 + 1 + 8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7Rank: 7Rank: 7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10-16 23:01:12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三天之主

座下兵馬千萬

佛陀身邊最大的護法菩薩

法相北極真武玄天綠光之境

唯有緣者能進之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南國高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6 17:5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