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5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1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撒奇萊雅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南方島嶼來,稱為Sanasay或是Sainayasay,後來向北漂移至今大港口與豐濱間的海岸。登陸而上時,最初他們居住在秀姑巒溪下游或奇密(多數人認為係今瑞穗鄉奇美村東北方之里牙津山,即貓公山Cilangasan),後來人口增加、耕地不足,部分族人便向西移至花東縱谷,再北上抵達奇萊平原(即今日花蓮市一帶)。
明清之際撒奇萊雅勢力漸強,於是向外拓展,北至北埔、西至中央山脈(加禮宛山)、東至美崙山、南抵七腳川和荳蘭。在一百多年前,撒奇萊雅族人移向今豐川一帶,闢地墾殖,他們主要部落在今花蓮火車站以西至國福里間,分設四小社:Takofoan(今花蓮市德興里,慈濟大學及四維高中一帶)、Sinsya(今豐川,清稱十六股)、Todo(今四維高中稍西,清稱三仙和)、Lifoh(今國慶里,清稱竹窩宛)。以上四社統稱塔閣寶安心(Takofoan),因其地盛產茄苳樹,又稱Sakor,因此譯為「沙可魯」。
在19世紀中葉以前,分佈的地區並不超出花蓮平原,隨著加禮宛事件的戰敗,平地人大量進入花蓮平原,加上日本時代為逃避勞役以及水災因素,撒奇萊雅族除了在平原上的小範圍遷徙外,同時也開始向平原以外的地方作大範圍的遷移。撒奇萊雅族聚落遷移的原因可以歸納為:
1.戰爭因素,如Takoboan(塔閣寶安)事件。
2.尋找更好的耕地。
3.天災,例如水災。
4.政策因素,例如逃避日本政府的勞役,或是國民政府為建軍事機場而被迫遷移(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1)。
依據帝瓦伊‧撒耘《阿美族神話故事》1994的田野調查說法,早期Sakizaya人在奇萊平原上曾建立起10個大部落,其位置如示:
早期Sakizaya人在奇萊平原上曾建立起10個大部落之位置列表
部落原名 譯名 居住位置 原名含義
Takoboan 竹窩灣 慈濟醫院和四維高中一帶 海灣之湖
Nabakoan 拿巴國灣 統帥飯店一帶 煙草田
Cipawkan 基包干 花蓮市德安附近 意義不明
Tamasaydan 達馬賽但 花蓮北濱和南濱二街 長在沙灘上的一種草名
Kenoy 根奴伊 北昌國小一帶 一種果實可食的樹種
Civarvaran 基瓦瓦蘭 私立國光商工以東 人名(最早來此開墾的人)
Civawngan 基發俄岸 美崙工業區 草名(可與檳榔共食)
Pazik 巴利克 花蓮高工、花蓮縣政府一帶 像鬼頭刀魚的山
Cikep 基克布 美崙高爾夫球場附近 勇士失蹤處
Towapon 多阿笨 花蓮港華東社區 人名(意不詳)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