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3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儒教的宇宙哲學 炎平
儒教文化的建設不能缺少了自己的宇宙觀。在現代科技與東方整體思維的基礎上,儒教宇宙觀的新表述應是東西方智慧的聚彙與超越。充滿整體性與開創性,又不能是二者的機械疊加。
宇宙學是一切宗教與文化傳統的起點,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宇宙觀。當代宇宙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是半科學半哲學的一門學問。說它是科學,因為它是人類智慧觸角最前沿的知識系統;說它是哲學,因為至今為止人類對宇宙的確切認知還非常的少,對於科技尚無法探測的宇宙奧秘只能靠哲學思維去加以把握,思想的鋒芒總是走在技術的前面。
思維是人腦的活動,大腦是世上所知最複雜的構造,人類足可以為此而自豪,宇宙學就是它的傑作。當人無法探究視線以外的宇宙時,就會反過頭來向內探尋,找尋另一個宇宙的秘密,宇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這裏得來的。
大宇宙的知識由小宇宙來提供。哲學對宇宙的玄思,基於大腦資訊的深度表述,大腦最深處的電流脈衝通過語言對外界講述著宇宙自身的律動。
哲學中的宇宙是人類在描述自我、記述深層次的生命運動,這種運動可以被還原為化學和物理的直至量子化的過程。在人意識當中首先覺察到與環境的廣泛聯繫和統一互動。人腦處在大宇宙當中,每時每刻都在感受著偉大母親的氣息,由此而意識到,世界是一個整體,宇宙是一個統一的“場”,這個場中包含著的無數個體只是這一整體的有機組成。人腦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在整體之中體味著個體的價值。宇宙在不停地運動,運動有著兩種相對的形式--動與靜,分別對應著科學所觀測到的宇宙暴漲與凝縮,進而就有了能量和空間的描述。靜與動可以相互轉化,同時又相互包容,靜中有動,動中含靜,讓我們來賞識一番這動與靜的世界吧!
宇宙被公認為創生於一個體積為零的“奇點”。由“奇點”爆炸開始的是一個動的宇宙,它是一個能量球,漫無邊際地膨漲著。終於有一天,所有的“弦”都被拉直,直至將要斷開的那一刻。但是基於統一之法則,宇宙是不允許分裂的,於是它又向內收縮,以彌補這些裂痕,每一個部分都在相互追趕。一次大凝縮就這樣開始了,直到重新返回它們的出生地。只有這樣,每一段弦才能和它的群體相遇並重合在奇點當中。斷裂之弦得到修復,動的宇宙又獲得了重生,緊接著的是再次爆發……
如果宇宙總是在重複這種運動,那這個世界就太過單調了。世間萬象的生成就在於能量宇宙的暴發性膨脹,它的邊緣並不是一個嚴格尊從幾何對稱的平滑球面,而是凹凸不平的,不可能完全對稱於它在另一面上的中心對稱點。當它由膨脹轉為收縮,由一個能量球變為一個空間場時,邊緣自然也是不完全重疊的。就是說,當空間場收縮並重新回到起點時,邊緣的凸出部分不會被全部收入到奇點之內,因為與某凸點相對稱的位置上很可能是一個凹穴。於是此凸點便成為一個孤立的“空間段”,不能被對並進入奇點再次轉變為能量宇宙的一部分。它被遺棄在了奇點之外,成為了一個孤立的碎片——“空間粒子”。“空子”就這樣誕生了。宇宙的邊緣有無數個這樣的凸點,從而產生了無數的“空子”,他們是萬物萬事的種子。由它們拼裝出各種各樣的粒子,形成各類元素,直到生成星系,孕育出生命。
空子在它產生的一瞬間裏是近乎零體積而“純空”的。但是就在這一瞬間之後,宇宙開始了它的下一次大爆炸,無比強大的能量把這一群剛剛誕生的小傢伙推向四面八方。能量在克服了它們之間的吸引力之後又毫不客氣將它們“填滿”,這時空子已經不再是“空”的了,它背負有一個單位的能量,近於光速地在宇宙內暢遊。這一過程就是陰陽沖和生化萬物的過程。
現時的宇宙正在膨脹階段,存在著未被充滿的空子,它們表現出非飽和性。要從周圍索取能量,在能量張力面上形成了一個凹陷,這就是愛因斯坦描述的時空扭曲現象。光線走近時會被改變方向,周圍的粒子會相互吸引著不停地滑落進這個凹陷中來,愈聚愈多,最終形成一顆星球,同時也產生出一個更為巨大的引力陷井。超級星球所形成的時空凹陷就象一眼無底的深洞,能量被無情地吸入洞中,直到在它周圍出現能量“真空”,形成了光波無法傳輸的屏障,就象聲波失去了做為媒體的空氣,這就是所謂的“視界”。一個不發光的天體成了太空中的“黑洞”。大多數的空子包裹著它們所能得到的那份能量,組成各式各樣的物質粒子,進而生成世間萬物直到能夠表述自我、反觀自見的人類大腦,宇宙因此開口言說。天地交泰,萬物化生,人為世間之靈長。
能量由濃漸釋,對應著時間的流散。接近空子之處存在著一個能量負壓區,在這裏時間會趨向于未來;遠離物體,時間的流逝較為緩慢,這就是“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由來。遠離引力,人可能會更長壽,因為那裏的時鐘走的相對較漫。引力也就是能量由高壓區向低壓區流動時對物質的推力。
有了粒子,還要有返粒子--在空間宇宙中與某一空子相對稱位置上的另一個凸點(當然不是在同一次宇宙大輪回中產生的),空間的性質就是位置的特定性。宇宙連續的脹縮過程中,在兩個相互對稱的位置上可以產生一對空子,繼而形成一對正反粒子,當這一對粒子在太空中偶然相遇時會在瞬間相互殞滅而釋放出一股不小的能量,它們的殞滅除了空子所轉化的能量之外還會把自身所俘獲的那份能量也釋放出來,類似一次微型的宇爆。不過不必擔憂,宇宙製造的正反粒子對不會太多,不太可能在某個地方還生活著一個“反我”,以至於在偶然的相遇時殞滅在一次光芒四射的爆炸中。
如果以我們今天正在高速膨脹著的能量宇宙為參照物,或許應把空子稱之為“反能量子”,因為它是由能量宇宙翻轉轉化而來的空間宇宙的一些小皮屑。宇宙中於是有了三種存在:能量、空間以及由它們共同組合而成的“物質”,它們組成豐富多采的大千世界。這正應了古人的發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科學離不開哲學的奇思妙想,哲學也離不開科學的實踐驗證,它們共同組成了宇宙學。天地之間人是這麼渺小,人生又如此的短暫,面對茫茫宇宙,人類真正可以依靠的大概只有這一點智慧之光了。有了它才有希望把握住宇宙的規律,主宰起自身的命運。儒教“惟精惟一”的智慧源頭即來自這裏,華夏先民用超絕的才智發現了它。所以,許多當代傑出的科技理念往往呈現在於古老的儒家經典之中。作為天人之學的儒教文化之所以能跨越五千年漫漫時空之後而生命活力依舊,就因為其核心具備著真理性的內涵,儒家從而能夠把握宇宙脈搏,永遠與時同新。
宇宙的根本規律是什麼?它就是“真實”、“統一”和“運化”。
真實是與“虛空”相對而言的。宇宙是一個整體,那麼宇宙之外是什麼?包裹著宇宙的我們無法認識的事物,我們姑且稱之為虛空。與之相對的宇宙性質便是“真實”。宇宙是真實的存在,是實存和實有而不是無法感知,無法撲捉,無法判定其有無與性質的真有。
真實存在著的宇宙,她的另一個性質就是“統一”。宇宙是一個統一體,她是完整與“圓滿”的。宇宙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分割,我們所知的星系、物體,它們似乎是彼此分離著的,是獨立的。其實不然,任何“物體”都處身與宇宙的能量場或空間場之中,並通過它相互交流資訊,相互傳遞能量,相互影響與關聯著,就象浪花漂浮在海洋中。而海洋本身——各種的“場”也都是一體的,就象各大洋之間水流的相互融通。
統一與真實的宇宙同時又不停地運動著,場在不停地相互轉化。空間場在凝縮至近乎失去體積時立刻爆發而轉變為能量場,能量場膨脹到極限幾要撕裂之時則立即轉化為空間場而開始凝縮,如此往復迴圈地運行從未止息。
這種運動是連續與漸進的,空間與能量之間的轉變是由量的不斷積累而導致的性之轉換,是可以描述與預計的,是有“理”的。一種場在轉化為另一種場之前它的基本性不變,基與同一性質的漸動是一種“運”,逐漸運動而後不同的性的轉變是一種“化”,運與化是對宇宙時空運轉規律的最簡明表述。
真實、統一、運化,這是宇宙的根本規律,根本屬性。三位一體,它們彼此同樣不能分割。
人是宇宙之子,萬物靈長。人秉承了宇宙自然之性,宇宙之性就是人之性。儒教是“天教”,承襲昭示著最圓滿最本真的宇宙之性。宇宙三本性對應著儒教的三達德。
統一,對應著儒家萬物一體之“仁”德;運化對應著儒家窮理盡性之“智”德;真實對應著儒家自反不縮之“勇”德。儒家學子在自己的生命中涵養守護著天地的至理,在道德修養中展現弘揚著宇宙的大道。
自然之性化成了人之性與社會之性,社會的規律也遵循著統一、真實與運化之道,分別表徵著和諧、真誠與明智,仁愛、勇健與睿識。三者不能分離,匯總而為一貫之道——生命之仁。
儒教的仁愛不僅是一種善意的關懷,不僅是一種深厚的情感,同時也是一種生命的大智慧,以剛健有為的君子之行才能實現之。智與勇同為仁,仁與智必能勇,勇與仁則為大智。
仁愛是人生中的天道,智勇是天地間的大理。這就是關於宇宙人生最本真最宏大的描述。由此演進為三綱,五倫,八德,十義……“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現代社會,人心物化,道德扭曲,自然毀壞,災難頻生。如何才能拯救世間蒼生脫離危難,如何才能為人類找到正確的歸宿?乘願而來的儒家學子們,歷史的使命就在肩頭。弘揚儒教已經刻不容緩,偉大的儒教文化即將伴隨宇宙真理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希望之門即將開啟,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不在別處,它就深藏在儒家哲人的心靈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