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2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新竹原稱「竹塹」,譯自曾佔居此地方之平埔道卡斯族竹塹社之社名。然而清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台灣知縣鄧傳安的《淡水廳城碑記》卻云:「厥初環植莿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其實此城環植莿竹應自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開始,但「竹塹」之名稱卻早已見於明末流寓台灣者沈光文之〈平台灣序〉以及清康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之中,此外,昔日台灣城堡多數皆有環植莿竹之情況,斷無理由偏只淡水廳城以「竹塹」為之命名。
相傳清康熙五十年(西元一七一一年),有泉州移民王世傑為墾首,自平埔族購得土地,開墾竹塹埔一帶地區,並與平埔族人從事交易。清康熙五十九年左右,泉州移民林烈一族亦來此地耕植。清雍正元年由諸羅縣分出,新設立淡水廳,即以此地為廳治,稱之為「竹塹士林莊」。《台灣府志》有相關記載:「淡水廳,在士林莊」。
淡水廳創設之初,並未建城。清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開始環繞此城大量種植莿竹做為防衛,周圍約共四百四十餘丈,並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同時亦建有門樓。《淡水廳志》記載曰:「城在三台山下」,而此處所謂之「三台山」乃係指城西之連崗一帶,以客雅山為中心,城即座落於崗上。清雍正年間,此城規模尚小,以城內的鼓樓街之處為北門,關帝廟之處為南門,媽祖宮之處為西門,暗街仔之處為東門,且當時尚未有「竹塹街」之名稱。
及至清乾隆初年,此地居民戶口漸增,逐漸形成竹塹街,但當時尚有平埔族人於此處雜居,且四方鄰近之處仍多為廣漠之原野,竹林生長頗為茂密,僅於暗街仔、鼓樓街、大爺街等街之旁,有民家三三五五微成聚落而已。同年在西門內,因建築媽祖宮,名為「媽祖宮街」,乾隆二十一年改建廳署於大爺街,乾隆四十年時,以此為中心,自南門大街起連接暗街仔、鼓樓街等,而形成市街。直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改淡水廳為新竹縣以後,始有「新竹城」之名稱,此地名應是以「竹塹」之「竹」字,加上雅字「新」字,組合而為新地名。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