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0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東港
明鄭時期入墾台灣的漢人大多為大陸福建省及廣東省之移民,他們由海峽西岸陸續向東方移殖,起初多數抵達台灣屏東北方之海港,由於此地為位居大陸東方之海港,故被當時的福建籍、廣東籍移民慣稱為「東港」。「東港」當地至今仍保存有著名的「燒王船」祭典,當地居民祭拜昔日於海上航行不幸遭到溺斃的唐代各姓王爺,並祈求保佑居於東港之海上子民。「東港」一地昔日原本為對中國大陸貿易的南台灣一大重要門戶,其港勢甚至勝過當時的「打狗港」(今日的高雄港)。
昔日「東港」的主腦市街,約位於東港溪口的西岸「鹽埔仔庄」(即今日新園鄉的一部份)附近,當時於此地居住的人家約共有六、七百戶左右。清康熙年間時,漳、泉籍移民開始陸續移殖於此地,而此地因夾在「下淡水溪」(即今日之高屏溪)與「東港溪」二溪之間,每年雨期之時溪水時常氾濫,造成鄰近房舍浸水,耕地大量流失,移民受災不淺,尤其清同治年間洪水屢次肆虐破壞,造成此地鄰近市街流失過半(約四百餘戶),原居於此地之街民於是決定舉街遷移至溪東的現今位置。此地一帶原本屬於海埔地,並為邱姓移民受官給墾之地,直至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時,邱姓移民將濱海部分分售給鄭姓及張姓之移民,東部則賣予一蔡姓移民,當地街民再由以上三姓讓渡得其土地,並於清同治年間移築市街,於是「鹽埔仔」的舊市街地遂逐漸轉變而為新興之埔地。
《鳳山縣採訪冊》就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時的情形記載道:「東港,兩岸相距三里許,深丈餘,內地商船往來貿易,為舟艘輻輳之區。」後來因東港溪水逐漸變淺,河身遂日益不適於船舶之碇泊。
關於今日屬於東港鎮各部落的開拓情形,約於清乾隆初年,有陳、蘇、洪、李、莊五姓之泉州移民由「茄籐港」(即今日之南屏港)登陸,起初以捕魚為生,同時也陸續進行開墾「大潭新」、「下廓」、「三西和」等庄。清乾隆中葉時,有陳志等人由「七埤厝」(今日之南州鄉七塊厝)附近進入東港溪東方,開始開拓新街及「內關帝」一帶地區,而所謂「內關帝」即指往昔移民所慣稱之「關帝港」。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