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67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臺灣南部、中部、北部,甚至居住在東部的客家人,一年中的歲時祭儀,除了春節過年是最甚大的節日之外,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元宵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以及年終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可以說是歲時祭儀中較固定的傳統三大節慶。當然,其中隨著各地主祀神明的不同,在此三大節慶之外,各地客家人也有不同的節慶,這也是近年來客委會推動客庄十二大節慶的依據與由來。
一年當中,從上元、中元到下元的三個節慶時序來看,它是客家人在農業社會對於自然或大地的一套從祈求到回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客家人利用大自然的時序變化,利用「春祈、夏耘、秋收、冬藏」的觀念,來調整其一整年的作息與生息的生活方程式。這套生活方程式中,更蘊藏著客家人與那未可知的鬼神世界間的禁忌遵循與祭祀普渡,利用年中的時令達到妥協與反饋,那便是中元節的由來。
到了年終,八月中秋之後,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約在農曆重陽到十月初,臺灣各地稻米陸續收成。十月十五日前後,就是客家人準備放下繁瑣的農事,慶祝一年一度下元節的到來。下元節在臺灣各地有各式各樣的稱呼:「年尾節」、「十月節」、「收冬節」。下元節這一個節慶在臺灣各地並不是在同一天舉行,而是約以鄉鎮為單位的地區內客家聚落,在十月十五日的前後一個月內輪流舉行一至兩天。慶祝下元節的目的是感謝神明一年來的保佑與賜予平安,因此也些地方也稱這一節慶為「謝平安」。
「謝平安」在過去農業社會的客家庄,是每個庄中一年一度的大事。除了所有信眾必須準備三牲到所屬的主神廟祭拜之外,最重要的節目就是每庄必須輪流演出一檔「收冬戲」或「平安戲」,一方面是以戲來酬謝神明一年來的眷顧與恩賜平安,同時也讓辛苦一整年的村民們犒賞自己,以戲同樂。因此,我們知道「收冬戲」是「年尾節」或「謝平安」儀式中,不可或缺而兼具娛神與娛人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謝平安」在每個客家庄的儀式過程大同小異。一早客家八音團來到廟中吹起「大開門」,揭開了「年尾節」或「謝平安」的下元節序曲,也催促村民們準備牲禮參與祭拜。下午村民們陸續將三牲(雞、豬、魚)或水果,甚至新丁龜拿到廟前的祭壇來祭拜。祭典正式開始,客家八音團、司祭(主祭、通生、引生、執事)、法師各司其職,引導信眾完成三獻禮; 廟前一旁邀請來參與演出「收冬戲」的戲班,早已搭好戲棚也鑼鼓喧天開始演出「扮仙戲」,以饗神明。「扮仙戲」的節目內容,通常得視當值爐主給付戲班酬金之多寡而定,通常以「扮三仙」、「扮八仙」、「醉八仙」與「蟠桃會」為主。扮仙戲之後,酬謝神明的正戲開始正式上演,通常劇碼都以由人成仙為故事情節的歷史劇為主。
下午的祭典結束之後,一年一度的全村大宴客就在「謝平安」晚上展開。邀請鄰村鄉親來做客,一家吃過一家,更是當晚宴客的寫照。男人忙於應酬吃飯,辛苦一整年的客家婦女,帶著長輩與兒童們,來到廟前的戲臺觀看「收冬戲」的演出。當然是大人戲臺上看戲,兒童們則是戲臺下亂竄,吃的玩的一應俱全。
「收冬戲」中的夜戲,通常都是以娛人為主的客家大戲喜劇戲齣為主,比較小的聚落也有邀請「搓把戲」的小劇團來演「收冬戲」的紀錄。「收冬戲」的演出,村民邀約鄰村親朋好友來看戲,以及各聚落輪流宴客的習俗,正是下元節不在同一天舉行的真正原因。
當晚戲棚上演出的當下,當年輪值的爐主與頭家們也會聚集在廟內,由爐主一一點唸村內戶長名字,並擲筶選拔新年度的爐主與頭家,並將天公爐送至新爐主家中,結束一年一度的「謝平安」節慶。
客家人以「謝平安」儀式為經,「收冬戲」為緯,透過「宴客」鄰庄間村民的感情得以交流,宗親間的家族關係得以穩固維繫,客家文化的延續才得以期待。
來源:行政院客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