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6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位於屏東縣高樹鄉東振村的榕樘福德祠,是目前高樹鄉內最大的土地公廟。由於高樹多屬於客家聚落,客家人一般稱福德正神為「伯公」,而東振村舊名「老庄」,是高樹最早開庄的村落,至台灣光復後才與東興分村,因此當地民眾稱「榕樘福德祠」為開庄伯公廟,亦是高樹(昔稱大車路)客家四庄頭(今高樹、長榮、東興、東振)之開基福德祠。
【沿革】
榕樘福德祠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相傳是由參與朱一貴反清之役的杜君英,在起義失敗之後,率領楊、梁、葉、賴、何、涂、鍾、黃、廖等十八姓伙房,由里港武洛輾轉遷於鹽樹庄,乾隆三年間,鹽樹庄遭洪水沖毀,十八姓伙房再遷至現今東振村建庄定居,建庄時築有東西兩大柵門及南北各一小柵門,並在西柵門建造一座土地公祠,即今榕樘福德祠前身。
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四月,因福德祠殘破不堪,於是老庄村民集資重修迄今,其重修碑文至今仍立於福德祠右側金爐旁,足以登錄屏東縣文化資產之列。
【傳說】
據傳在清乾隆年間,老庄曾遭到下游鹽樹庄內自稱「陳皇帝」與「鄭國公」的兩個惡霸欺壓,之後幸虧有位名叫「廖金鐘」的英雄好漢出現,老庄才得以拯救,而目前在榕樘福德祠前的西柵門外,有座面積將近一甲地的水塘,相傳即是當時鹽樹陳皇帝讓還給老庄的水源之地,之後村民為報答廖金鐘將埤塘交由廖家來管理收租,現屬老庄伯公福德會村民共有,而為紀念廖金鐘,老庄村民有意將此塘取名「金鐘湖」。
【特色】
客家人祭祀「伯公」,這是起於土地滋生萬物的自然崇拜觀念,因此伯公形制,早期都為墓塚式,而高樹老庄除了開庄榕樘福德祠的伯公外,還有東興伯公(東柵門外)、禾坪伯公及石城伯公,作為村域四境保護之神。但隨著村落的發展,增加南興伯公、復興伯公、北據伯公與香藤伯公等四個伯公,所以目前在老庄村莊四周共有八座伯公廟,可是目前只有榕樘福德祠保留完整墓塚的形制存在,其餘都改建為三壁式的小祠,原先墓碑式的神位,多保留在土地公金身後面或在神案下方,只有榕樘福德祠的後面,仍保有原先墓塚的後靠,且兩側都種有大榕樹,讓榕樘福德祠不僅是村民的信仰中心,更是供村民乘涼遮陰聊天休息之處。
而榕樘福德祠每年的祭拜活動共有四次,其中兩次為農曆二月初二與農曆八月初二的伯公生日的「登席」,登席的意思是以家戶為單位登記桌席,參加聚餐。另外兩次為農曆二月十六日的「祭伯公」,即所謂的「春祈」,是祈求伯公能保佑村民安康及五谷豐收;以及農曆秋收後的十月中旬「還福」,即所謂的「秋報」,是要報答伯公一年來的保佑,而在這兩次的祭典後,爐主及福德會主委會共同將祭品中的豬肉,按照登記參加的人數平均分配,叫做「分豬肉」,這是老庄保有社祭之後分享祭品的古風。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