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5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2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根據考古學者對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探討,指出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番社後文化以及埤島橋文化和凱達格蘭族之間的關係密切,舊社文化亦與巴賽族、噶瑪蘭族有著密切的關係。考古學者也指出,整個台灣北部與東部沿海地區在史前時代的往來當密切。考古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晚期文化是從淡水河口沿著海岸向東、再向南移動,並指出巴賽語的擴張成為這塊地域的主要通用語言,這都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有關族群互動圈的問題。
除了對北部與東北部族群在史前史與文字歷史銜接的努力,台灣西南部平原有關西拉雅族、馬卡道族與大武壟族(有人亦稱為台窩灣族、大滿族)方面與史前文化的銜接亦有了一些進展。考古學者劉益昌探討台灣西南平原地區,包括嘉南平原、高雄平原與屏東平原,史前晚期文化指出,晚期史前文化遺址、十七世紀荷蘭文獻中的族群分類、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根據語言資料所產生的族群分類三者間仍有許多的不一致與無法連接。不過,在解讀「鞍子類型」、「蔦松類型」、「清水岩類型」、「美濃類型」、「東原類型」等等晚期史前文化遺址之後,有幾個令人振奮的可能性結論。其一,我們大致可以確定蔦松文化(1400-550B.P.)與西拉雅族是有密切關連的;其二,大湖北遺址、鞍子遺址、道爺遺址與蔦松遺址之間呈一系列演變過程的關係,這可將西拉雅族在台灣的足跡推往二千多年以前;其三,在高雄平原的清水岩文化遺址與鳳鼻頭文化遺址有密切的關係,前者應事後者逐步演化而來的,而鳳鼻頭遺址的年代在2181B.P.與1937B.P.之間,不過尚無證據顯示該晚期史前文化遺址與馬卡道族相關的任何證據。
整體而言,從台灣北部、東北部沿海地區與西南平原地區的晚期史前文化遺址看來,台灣平埔族群在台灣的出現約在二、三千年前左右,這個意義不僅是台灣史前文化與歷史文獻的銜接,也不僅是將台灣的歷史文化拉長時間的縱軸與空間的橫軸,更重要的是將台灣整個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放在多族群與多元文化的「時間 /空間/意義」的結構中解讀,並彰顯台灣歷史文化的主體性。
更重要的是,史前史與歷史銜接的問題,都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面向,那就是族群互動與遷徙在過去二、三千年來都是不斷地進行著。事實上,近年來所呈現豐富的荷蘭時期文獻與研究,也都指出當時的平埔社群或族群之間不僅往來密切(例如:戰爭、貿易、語言等等),他們與島外的其他民族的往來也相當密切(例如:與日本、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島嶼東南亞等等),或許日後我們更應往貿易圈方面的研究發展。
來源〉認識平埔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