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8
- 最後登錄
- 2019-6-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06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43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一、禪行者的灑脫
有人謂:學禪的人,不須誦經禮佛。
金剛經說: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所謂勝彼,就是以用七寶布施功德;佛陀肯定地告訴弟子們: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指金剛經)
禪法在悟,無上正等覺之法,來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請問: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不應該嗎?」
禮敬佛陀,乃學佛弟子奉獻虔誠的行為;世人禮敬祖先,為的是慎終追遠,不可忘了根本;佛弟子豈能無須禮敬佛陀麼?除非不是佛弟子。
禪行者的灑脫,著重於心念的莊嚴,言行的清淨,生活的澹泊;所謂自在,乃是看破之後,於染著之捨;也就是看破,放下,自在,行止於灑脫之中。亦如法以秩序而表事理,入於圓融通達,究竟無礙;轉色身而成法身,也就是明了自心而得見本性。
灑脫亦如世法中的自由,自由的真諦,乃是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灑脫之道,乃是進行於如法的莊嚴之下;否則,不是輕浮便是掉舉,不是損害便是下流!
二、禪行者的苦行
苦行種類無定論,依照個人所具備的條件而行為;所謂條件,當以色身的健康為基礎,次以行程中的知識經驗為導引;也就是說,健康為面對風霜雨露的容忍力,知識經驗為面對旅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礙和危險。除此,苦行時將以何種行修為依皈;基於苦行不僅只是吃苦受罪而已,必須干係到身、口、意的歷鍊,與生死相關,與道相應行;不然,無異於外道,但能折磨色身,於佛法了無交涉。
苦行,不單是走路,最起碼的做法,有餓七,禁語,朝禮名山,參訪知識;行程中,掛搭伽藍,服行勞役,從事常住最是艱苦的作務;例如打柴劈柴,淨廁清糞,種菜除草;小心翼翼地於勞役時觀照自在,認識心念的變化與作用,發現動靜意識的差別;也就是說,於逆順生活中突破強烈的自我,入達清淨、澹泊、莊嚴的無上菩提圓妙勝境。
修學行者,以六度萬行為依皈;六度萬行不外乎清淨身、口、意三業為主旨;所謂禪行者的苦行亦不例外,行腳參方,但以古德們的話: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濯滌身、口、意;於歷鍊中行觀照,於逆境中識自我,於生活中見道蹤。
如是苦其身口意三業。
如是行為戒定慧三學。
如是纔是苦行的旨趣。
如是方能圓具正等覺。
三、禪行者的共識
習禪,在於明心見性;欲明心見性,必須修心養性。
修養之道如何?
知見上,禪通三藏;凡所有知見,通達三藏的諦義,不相違背;無論事或理,均得建立於正知正見上,決不是:
不受持讀誦經與論。
不禮敬佛法僧三寶。
不執持佛菩薩名號。
不遵循戒律和威儀。
因為,禪法之門,乃是佛法中之一門。
行為上,清淨、莊嚴、澹泊;凡舉手投足,行住坐臥,必須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雖然自在灑脫,不拘小節,但必須運作於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前提之下。
如果,建立起正知正見,規範於法度止作;那麼,奢摩他將可止於一念而不亂,毗缽舍那則必觀照菩提於勝境。
否則,知見放任於自我意識,行為淪陷於掉舉狂妄;結果,不入禪道,反著魔邪,極可能以為得悟,遺恨終生。
因此,知見如理,行為如法,纔是真正的「如如」之道,步入明心見性之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如來境界,確然做到:
信佛、學佛、成佛的修養流程;以禪那之法而為動力,以實修實證而為依皈。
如是,即是禪行者的共識。
四、禪行者的參學
參學,是參訪知識,修學道業。
禪行者於參訪的歷程,以知識階層而言:沒有身份與地位的選擇,沒有環境與背景的分別,更不在意知名度的高下;但求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的知識。
例如:
釋迦牟尼佛的參訪外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足以說明知識的攝取,必須打破固步自封的執著。因此,參學之道,旨在蒐集知識的所長,彌補自己的缺失;也就是藉他山之石,攻己之錯。
參學,須具虔誠的心念,謙虛的態度,適當的禮貌,中肯的問題;以盡善不分別不善,以唯是不分辯不是,以絕對不諍言相對;這樣,參訪知識,纔能必有所學。
基於「禪」的成就,同樣來自見聞之中;見聞是向外攝取,向外就得參學;眾所周知,善德知識,漫佈世間,幾乎於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地,任何時,任何物,祇要刻意的去接觸;必然,可以從認識而瞭解,而有所發現,久而久之,聚沙成塔,水到渠成。
同道們!閉門造車,行於高速公路,不但會有危險,很可能害己而又損人;敞開大門來,跨出迎入,都可以面對現實,贏得無比的饒益功德;我想,任誰也不願做井底之蛙。
追求知識吧!道在生命旅程中的生活點滴裡。
五、禪行者的住山
行修者有句:「不破本參不進山」,所謂進山就是僻居山中,常伴林木流泉,與大自然共住。 從來古德住山,大體有如下的情形:
一、於禪法中相應了覺悟之境,隨業而生的自我,有了客觀的認識;而且,面對現實的人與事,頗能保持冷靜,即使於分別意識中不免仍有自我的存在,但卻已具備了發現自我,能做突破性的發現,贏得或多或少的感悟,而逐漸步向清淨自我的修養之時。
二、曾經從事弘法事業,或者是「退居」的行者,於面對眾生的過程中,深感個己修養不夠;因而摒棄現實,遠離眾生,做暫短的僻靜修養;其時,或三年,或五載,潛心修學,俾資未來接引眾生的本錢。
三、常住伽藍,從事寺務或作務太久,立願住山苦行;為無上道業,歷鍊「安和」中積聚的習氣,以「苦修」而清淨其心意識。
從上略舉,可以體取住山的端倪,於住山時苦行的旨趣;決不是現前的住山行者,或為自我不受拘束,或為淪於變相的農夫,或為苦相而坐享供養,或為我行我素而流於獅蟲。因此,住山苦行,肯定的說,應該是:
「於道業上已經具足了基礎,不至使自身的菩提種子,反而投向焦芽敗種的行列。」
大德們!破了自我分別意識之時,你可以找一個時間,入山從事苦行的修養。
六、禪行者的朝禮
朝禮,就是朝山朝聖,禮敬佛菩薩的聖跡事蹟;頗具崇敬景仰而生啟發示導的作用,是為禪行者參訪修學的方法之一。
朝禮,在中國,以五臺文殊菩薩,峨嵋普賢菩薩,九華地藏菩薩,普陀觀音菩薩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道場為對象。在印度,以釋迦牟尼佛遊化之聖蹟為對象。在緬甸,以金塔為對象。在泰國,以四大佛寺為對象。
朝禮的要求:
發願,跪拜,步行(除涉水),日中食,樹塚間夜宿,不趕齋,不掛單,不應赴。
沒有時間限制,或獨行,或結伴行。
具足戒相,五夏以上,禁侍者隨行。
包袱,傘或笠,方便鏟,瓶缽,衣具。
經依止或剃度師許可。
行程中,遇道場夏安居則止,遇冬禪七則止,餘無止息行為;若病,懇求伽藍中知事者維護,病癒即刻繼續行程。
朝禮是苦行之一,可以現頭陀相,但不是頭陀行;禪行者於修學過程中,必須有所體驗,以誡放逸懈怠之弊。
七、禪行者住禪堂
禪堂裡,主要是學規矩法則;除了冬夏參禪辦道是常課,必須學習如下的規矩和法則:
禮儀──舉凡於殿堂中的行止進退。
威儀──行、住、坐、臥、衣具等。
行儀──五堂功課、過堂受供、普佛等。
法儀──禁足、閉關、苦行、參學等。
不過,禪堂中雖然四儀參道,卻仍具細行要求,大概情形是這樣的:
聞鐘即起 洗漱如廁
著衣上殿 列班課誦
粥罷出坡 收工洗淨
日中過堂 打齋應供
朔望普佛 職單隨喜
結夏學戒 五夏學經
偏座複講 小座開堂
三皈結緣 十夏闍黎
結齋小靜 念佛禮佛
剃髮澡浴 受【貝/親】看病
參方掛搭 二時頭陀
依止善德 勤勞作務
冬夏坐禪 學行四儀
禁餓打七 隨眾開止
晚殿蒙山 夜誦暮鼓
學法學教 行止如意
鐘板訊號 進退適宜
大靜上單 不負信施
年年月月 日日時時
了生脫死 寂滅究竟
住禪堂,辦道業,行者如法修持;由此可見,多少狂者,輕視法度,不重禮儀,無異是波旬邪說。
大德!禪堂是選佛場,顧名可以思其義;切莫人云亦云,做個可憐的「人」教徒;我輩學佛,應當學佛之言,學佛之行;依止善德,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謹記,謹記!
八、 禪行者的威儀
所謂威儀,即是「身、語、意」三者於造作時,必須注重的行為軌範。
於身而言,以行、住、坐、臥為四要:
行──如風之相,不環望,不掉臂,端正直行,從容不逼(以走為行相)。
住──如松之相,不彎曲,不斜靠,挺然直立,前八後二(以站為住相)。
坐──如鐘之相,不依物,不歪俯,歛攝正襟,磐石安穩(以結跏趺坐)。
臥──如弓之相,不仰踫,不左趴,尤忌壁靠,吉祥獅睡(以右側屈彎)。
於語而言,以口之四業為要:
兩舌──重信之諾,不涉是非。 惡言──怨恨之句,多因瞋恚。妄語──虛妄損人,三思而說。 綺語──淫乖狡詐,輕浮下流。
於意而言,以念之遷流為要:
前念──意為心的發動,每起為生,生後則滅,必須止於正念,行捨為前提,智慧辨理事。
後念──不計較,不染著,淨自心以慈悲為懷,如法信受,背捨不動,相應了生脫死事業。念念──生滅相續,剎那如如,變化時道為宗旨,作用裡繞益群命,運動奢摩他毗婆舍那。倘能如是,身語意清淨,則威儀十足。
九、 禪行者的十德
忍苦第一:梵行是禪行者磨鍊心性的基本條件,行忍於人事之中,行苦於修養之中。
淨信第二:信乃入道之門,虔信三寶,理所當然,自信堅實,方能護持色法二身。
願行第三:立願不在自我成就,弘願全在行捨,禪悅法喜,點點滴滴,盡歸無量眾生。
參學第四:天下知識,各有所長,行參無分知名度大小,但賜頂門善攝之眼。
澹泊第五:一瓶一缽,背架隨身,餘無積蓄之物,所謂清風為住,灑脫自在之人。
尊法第六:法是慧命,如法奉持,學佛無非世尊之法,禪行者乃是追求成佛之行者。
正勤第七:精神在不懈怠的辛勤中培養,投機取巧,往往遠諸行道之軌範。
無畏第八:禪行者最大的障道癥結,就在一個突破不了的難字,必須以無畏而力行之。
隨緣第九:勘破自我,不為緣境所轉,染著之心,自然寂滅無患,優悠如順水之舟。
方便第十:善巧權宜,無相德本,菩提道果,把握過程中的內函,成就整體的圓融。
十、 禪行者的執著
真參實修,辛勤歷鍊,恒久不變。
真參之道,須具參學眼;於善知識的辨別,於個己的條件;也就是有所參,參什麼!
實修之義,遠諸虛華浮相;於薰習中,如理知,如法行;也就是實實在在,劍及履及。
於道之真,正勤精進,不固步自封,敞開雍塞;起於不可避免的變化,以至必須爭取的提昇,進而奮發,逐一增上,入達圓覺之道。於義之了,突破文字,洞察法義;使得個己的思想,接近佛陀的本意。
歷鍊在勤,堅固在恒;加以無窮盡的毅力,必然水到渠成,功德圓滿。
是以,理事無礙,即是「道」的目標,真的境地;或者說,禪行者的執著,法味相同,苦行為最;不是局限於任何的偏執染著之中,有所謂:
看破,放下,自在。
語雖常譚,欲達實修實證之境,仍非說說而已;參修如維護健康,飲食的營養固然重要,而吸收之後,必須完全消化;方能達到健康的理想,飲食的目的。
行者!參學眼不是自我分別,有所謂:
不損傷他人,也不危害自己。
你執著的是什麼?
有個建議:
不做經銷商,也不可仿冒;精勤於修養的發明,才是修行者的勞苦真諦!祝福你,如法奉持,大步前進。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