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3-3-12 11:24 編輯
將消失的傳統打鐵店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先民開墾臺灣當然也以農業為起始,要墾地生產必須有農具,如鋤頭、鐵耙、刈耙、鐵搭、磟碡、犁耙、小刈耙、二齒耙、斧頭、山耙、鋸子、鐮刀……等等,這些鐵製農具需要由專門工匠(打鐵師傅)打造,打鐵師傅的工作坊稱為「打鐵仔店」。
打鐵店的設備以火爐為主,附屬設備有風箱、鐵砧、鐵鎚、砂輪機等。
工作過程既費力氣又需耐高溫,標準的「吃苦耐勞」的行業,值得尊敬!
打鐵業由盛而衰,終將走入歷史 。
三十多年前台灣還處於農業社會,那時每個鄉鎮村莊都有打鐵店,而幾乎每一家打鐵仔店生意都應接不暇,因為不管生活工具、農耕器具,在在都要依靠打鐵店。
但是七十年代之後,農業逐漸萎縮,農業人口逐漸減少,以及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傳統農具使用量大幅減少,加之年輕一代鮮少有意願從事打鐵行業,如此,一家一家打鐵店關門了。
而今新式農機、日常器具推陳出新,即使一般家用鐵器如菜刀等,也都被機械製品取代了,打鐵仔店也將走入歷史。
早昔,看鼓風爐中紅紅的火苗起竄,鐵匠夾住燒得紅透的鐵塊,賣力地揮舞鐵鎚,汗流浹背一搥再搥,器械逐漸成形。
千錘百鍊之後,一件件「手工打造‧獨一無二」的器具完成了。
時光隨著火光急速跳動,如今,想再看一看打鐵情景,就必須刻意安排了。
日前攝影學會安排一趟新埔打鐵店與曬柿餅之旅,欣幸又見到打鐵店,又聽到鏗鏗鏗的打鐵聲。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