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1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於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為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沉於生死大海的迷妄眾生,指出一條出路——橫超三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為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經指出淨土法門是「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餘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此外歷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為,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淨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於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裡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於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像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餘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麼二位菩薩為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餘土,那麼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於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三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為帶惑,阿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於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於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於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淨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來源:淨宗講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