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與環境自然的關係淺說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3C商品達人勳章 流行教主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時尚教主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婚姻專家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模型怪怪貓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會員榮譽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9-22 08:52: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意思是: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體,這是道教的萬物共生原則。莊子承襲、發揮老子的思想,將天地萬物都是以「道」為其哲學思想的基本概念,而自然為其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



道教的自然生態觀

世間的一切皆由「道」演化而來,萬物皆以「道」為源泉和存在的依據,不僅如此,構成人與萬物的基礎也是一樣的。《元氣說》提到:「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可見,人與萬物在本源原則上是有著相同性。因此,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也就是要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好好維繫和諧,環境生態才不致於破壞,而達永續發展使用的地步。

由於地球環境遭到人類嚴重的破壞,使人類的身體健康或居住品質或經濟發展都受到影響,於是人類便開始反省自身的行為,反省是否太重視現代功利主義,輕視傳統的自然觀。要我們怎樣重新認識整個自然界,怎樣認識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

對 於生態環境的生成、發展,變化,成熟以致動植物的生滅,莫不遵守「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法則,這是對於今日人類過分破壞、宰制自然, 顯然可以發揮自我約束與自行規範的作用。科學發展的今日,心靈方向與環境發展其實是息息相關的,而樸素則是生活中的自我約束,讓人、我以及環境三者之間, 不再以私利、驕奢的心態彼此相害。

神 仙不死一直是道教徒的夢想,修鍊成仙為道教的根本信仰。而此種信念的建立與對自然的體認有密切關係,葛洪認為人若能傚法龜、鶴的導引運動,吸收大自然的精 華,便可以長生不死。道教站在人的立場,認為人雖然貴為萬物之靈,但是就某些能力來說,有些動物勝過人類,人類能夠向這些動物學習,因而改善了人類的生 活。如:伏羲氏學習蜘蛛的結網而發明網罟,少昊氏依據不同鳥類的活動來判斷節令,軒轅氏以鳳凰的叫聲來調整音律。因此,人類對一些動物的特殊本能,要謙虛 的向其學習,而更因為我們享受科技的文明,漸漸的原有本能便逐漸退化掉,而進而失去了與自然環境協調、和諧的情境,所反映出的就是負面的戕害大於正面的共 生維護。

這環保的自我要求直接反映在道教戒律上,許多經典充滿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如《太平經》卷四十五中,批評世人任意鑿地挖土,這種任意「共穿鑿地,大興起土功」,使大地受了傷害,就是一種罪行。《要修科儀戒律鈔》卷六稱:「不得以火燒田野山林,不得無故摘眾草之花……不得無故伐樹林。」從基本精神上看,道教對於宇宙之物的倫理態度是「常行慈心」救濟一切,放生度厄。

《太 上玄一真人說三途五苦勸戒經》〈三元品戒罪目〉中說:「學者及百姓子殺害眾生之罪;學者及百姓子刺射野獸飛鳥之罪;學者及百姓子燒山捕獵之罪;學者及百姓 子張筌捕魚之罪;學者及百姓子以飲食投水中之罪;學者及百姓麤物易人好物之罪;學者及百姓子火燒田野山林之罪;學者及百姓子砍伐樹木採摘華草之罪;學者及 百姓子五嶽三河無簡名之罪;學者及百姓子驚懼鳥獸促著窮地之罪;學者及百姓子牢籠飛鳥走獸之罪。」清楚的表示對於自然維護的使命感。

《太 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捲上》天尊曰:「欲安身治國使門戶清貴天神祐護地祇,敬愛當修善功勤心齋戒,廣施法門先人後身有惠於萬物,功普於一切功滿三 千,白日昇天,修善有餘,天降雲車弘道無己,自致不死,斯本行之上戒,可不遵奉之乎?」強調萬物與自身的關係,更進一步闡述若有惠於萬物,自有其功而能得 正果。

此外,道教中極戒第四十二戒:「不得燒敗成功現物。」第六十一戒:「不得便溺生草上。」第六十六戒:「不得無故砍伐樹木。」第一百一十戒:「不得以穢物投井中。」也可以清楚看到道教對公共事物的保護。

道教主張對眾物懷仁慈之心,這雖然是基於整體修道的需要,但也體現了對環境倫理的行為實踐,因為道教面對萬物所進行的思考是從眾人的生活立場出發,也就是說把人類社會的關係推廣到了自然界,對於昆蟲草木、飛禽走獸都建構進入了人類的生活圈。

老 子「道生萬物」的宇宙觀說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實不是粗淺的進化論,是一種樸素的生態環境觀,整個 宇宙生命的結構是根源於一個本源,而今天人類居住的環境是地球上生命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並非僅僅以自大的人類為中心,而明確指出了人類參予在整個生命結 構中所應該保持的素樸、涵虛的心態。



道教的洞天福地觀

道 教追求的人生目標是長生成仙,其人生境界是美好的人間仙境。這種目標和境界從其產生的根據和宗教體驗來說並不是完全虛幻,而是具有深刻的實際意義。它體現 了道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給予了信仰者以極大的生命創造力和人生終極關懷。作為以「重今生、重現實」為特質的宗教,道教在致力於天宮仙境建構的同 時,還致力於人間仙境的營造,洞天福地就是道教營造的人間仙境。所謂洞天福地,就是修道者居住之地。但從道教的獨特視角來看,它是經過選擇並營造的天地間 最靈秀的地方,其靈秀在於最能體現道意,融自然與人於一體,是溝通天地、仙凡兩界的一個別有空間世界,所以成為了修道者最適合的修行、遊息之地,歷代的仙 家真人多得道於此。

洞 天福地是道教提出的一個極具思想特色的學說,黃帝(問道於崆峒山)、老子(說道於終南山)開始,千百年來,歷代道人潛心修道,先後營造了一個個理想的人間 仙境。道教典籍中所有關於洞天福地的描述都是叢林流水,鳥獸成群,花草飄香,氣候宜人,五災不侵,百病不生;人們生活其中,秩序井然,自由自在,甘食美 服,安居樂俗。這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境界。從現代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態保護區,簡直就是近乎完美的生態環境,充滿了人與自然的和 諧。

道 教的洞天福地由於營造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在歷史上就早有盛名。長期以來由於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它們中的許多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但仍有一 些經過後人保護和修復,往日的人間仙境依然猶存。其中有的已被列為國家著名風景名勝區,泰山、武當山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 錄。 這些地方多是集自然遺蹟、自然資源、自然地質、自然生態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一個完整的自然環境。是前人,更是歷代修道者為我們留下的一幅理想的生活圖景, 我們有責任把它們保護好,並且要營造出更多這樣的美好家園。環境保護政策方向雖然是政府的責任與義務,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輕忽了個人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 由自己開始,從關心自然保育做起,藉由不斷的吸收自然保育新知,以瞭解正確的保育觀念與做法,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自然資源能永續利用,為我門自己也為 後代子孫留住一片生生不息的大地。



轉載自  群聚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活著,就要善待自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2 01: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