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6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0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以閩、粵、贛及台灣四地傳統飲食作分析如下:
一、客家菜的特色
(一)在選材上利用出產的在來米,蕃薯等雜糧為主食,日據時代,日人中村引種蓬萊米才改食,並以豬、羊及雞、鴨、魚肉為輔,海鮮甚少。基本口味則為鹹、肥、油、香等四大特色。
(二)曬乾、醃臘、醬類等加工製品,在客家菜中數量多,且相當普遍,成為重要的風味食品。如閩西八大乾:武平豬膽乾、連城地瓜乾、永定菜乾、上杭蘿蔔乾、長汀豆腐乾、清流筍乾、寧化老鼠乾、明溪肉脯乾等。台灣客家以梅乾菜、鹹菜、高麗菜乾、加上醃冬瓜、醃破布子、醃菜頭、醃結頭菜、鳳梨豆醬、豆腐乳等。
(三)在烹調方法上食物多用蒸、煮及用油、炸、烤及油爆多,他們認為多吃油膩,才能補充大量勞動所需熱量,也是物質缺乏時代,較粗糙食物的最佳潤滑劑,又因刀工粗獷、菜色樸實無華為其特色。
(四)在口味方面,福建客家菜注重鮮香,並講究原味,但各地的口味略有不同,在台灣客家則較重鹹,因勞動多出汗,需補充鹽份,且鹹易於下飯,足以溫飽。
(五)對醃、曬、醬的菜最擅長製作,如梅乾菜扣肉、酸菜肚片湯、冬瓜封、苦瓜封、高麗菜封、客家小炒、薑絲炒大腸、菜乾燉排骨、四季豆乾肉絲湯。
(六)用油多及以肥肉的運用,在客家菜中亦屬多種選擇。
二、客家菜形成原因
(一)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當地物產,因山區稻米產量有限,故以雜糧為主,如:蕃薯、芋頭、蕨根、山藥、大薯為主。又以紅薯、南瓜、芋頭、大豆做成點心及「粄」或「糕」等,大豆作成豆腐等加工品。
(二)當地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也是影響客家飲食之另一要素。因每天工作需爬山挑擔,消耗體力,且交通不便,糧食蔬菜依靠自給,擅作曬、乾、醃、臘、醬等類製品,以辣鹹酸菜、高麗菜乾、蘿蔔乾為主。
(三)閩、粵、贛,受畬、瑤等土著民族之飲食影響,有吃狗、老鼠、蛇等古百越族的習俗,及廣東人喜食烤乳豬等飲食名菜。
三、客家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講究禮節的飲宴禮儀規範。
1.「酒席三請」之習俗,桌次慎重安排。
2.上菜敬酒、倒酒、行酒令都有專人處理。
(二)趨吉避凶的飲食心理
1.接灶拜灶神-焚香、點燭、三牲(雞肉、豬肉、魚)、糖果,女性長者主拜。
2.過年蒸年糕-步步高昇。拜年賀歲吃桔子,表吉祥如意。大年初一吃芹、蒜表勤奮與會「計算」,而吃「肉圓」有結緣之意,吃柚子表示「有子」之意,又吃「十樣錦」等。
3.客家禁忌多-如:忌將筷子插於飯碗中間,謂吃齋飯;忌用筷子敲碗,民間亦謂不吉利;忌將油瓶打破,及吃飯時腳忌向灶門、孕婦女忌吃甲魚,怕會難產。懷孕女兒即將臨盆時,農曆逢三、十三、廿三時,母親要送雞蛋及
毛芋子,會祝女兒順產,因「三」與「生」客語諧音。
(三)群體共宴的團結精神
各地喜歡多家共聚,分享食品飲「新丁酒」、「遊大粽」、「吃大小公母粽」,長汀好客喜喝酒,而先以喝茶代之,又喜歡「打平伙」,共同分擔出錢買酒菜飲酒。
(四)注重和合的烹調原則
飲食講求原味,重食物間搭配,對食性瞭解深入透徹,凡溫、涼、熱、寒都予相輔相成搭配,如上杭人以鴨子燉蓮子,均屬涼性,夏至補狗肉,冬至補羊肉,夏暑做仙草凍,吃擂茶,產婦吃糖薑雞,飲糖薑酒。
(五)豐儉並存的飲食習慣
強調平時儉約,而至年節則較豐盛,又平民與富人之間飲食亦有階級性。平時三餐早晚吃粥,中午吃乾飯,蕃薯、芋頭是主要雜糧,家常菜多吃刈菜乾、鹹菜乾、蘿蔔乾、時令青菜、豆腐、豆豉等。重視過年春節,臘月開始辦年貨,下旬蒸年糕、打禬 粑、磨豆腐、殺雞、宰鴨做臘味等,幾乎每個地區都熱鬧非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