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6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0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清代客家入墾新北市的重要聚集區,概略可區分為芝蘭三堡的北濱客家、清初都會區的新莊客家、擺接堡的漳汀客家大族、大豹溪流域的三峽山客等,構成新北客家群聚的四大版塊。
新北市客家的拓墾故事,是從較早入墾的三芝、石門、淡水等舊稱芝蘭三堡內的眾多客家聚落,也就是渡海來台,抵達北濱海岸之後的庄社建立,做為客家拓墾臺北的開端。約略在同一時期,另批客家墾民,沿著淡水河的泛濫溼地,越過海濱內側的大屯山與淡水河口,而深入臺北盆地西側下方的新莊街。
接著,歷經清中葉時期的開發飽和與分類械鬥,造成臺北客家的部份族脈,轉移至桃園、宜蘭等外縣市;部份漳汀客家,則轉進在擺接堡內的板橋湳仔港、漳和枋寮以及南勢角與西勢,及其比鄰的土城及新店安坑地區進行墾拓。
其後在日本治臺時期的大正年間,由於樟腦煉製與山林產業開發的誘因,在當時剛闢劃為一般行政區的三峽山地,大量湧入來自桃園縣與新竹縣境的客家墾民。使得今天在大豹溪以西,以及竹崙溪流域的高峰峻谷之間,存留著屯聚數代的臺北新興客家庄。
(一)汀州客家庄的當代櫥窗:芝蘭三堡的北濱客家
清代初葉就已陸續入墾臺北縣的汀州客家後裔,不僅以相當程度的群聚型態,分據在縣轄內的濱海乃至盆邊鄉鎮,使其成為現代都會化後的汀州客屬及其傳統客家風俗的當代櫥窗。
依據《臺灣在籍漢民族鄉慣別調查》所載述,時至昭和元年(1926),在臺北州歸類於汀州府籍裔的人口約計有一萬七千四百人,佔了全臺灣汀州府祖籍人口比例的40.9%。其中,又以三芝庄的二千九百人居全臺之冠,鄰近的石門庄則有五百人之眾,而在臺北盆地內同屬鄞山寺「臺北汀眾」所轄的臺北縣市汀州客屬,尚有三千二百位之譜。環顧大臺北地區這樣相對高數據的人口比率,一直延續到今天北濱海岸的八連溪以東,現今新北市境內的汀州客家後裔,雖可廣義的被及大淡水地區以外的各區域,但是若以聚落拓殖與風俗傳承的文化價值而論,目前所留存下來的臺北汀州客家庄,只在北部濱海的三芝區與石門區內,尚有為數可觀的聚落。在八連溪以東,目前還有為數不少的客家後裔,早在清初就已定居於此一經年遭受海風侵襲的海角之地,維繫著對於客家血脈與新北風土的依戀。
(二)淡水河畔的清初都會區:興直堡的新莊客家
清初即已文教盛極一時的淡水河畔的新莊街,在乾隆十五年(1750)淡水河口的八里坌巡檢司正式移駐新莊街,促使新莊街成為淡北行政中心的年代裡,恰似與當代臺北相對映的古代都會區。當時在大河兩岸的汀州府客屬移民,在墾地致富之後,為感念神恩與嘉惠墾民,即陸續獻地捐款贊助宗教與文教事業,使得舊稱「興直堡」首邑的新莊街區成為清代臺北客家,甚至是全臺客家的文教重鎮。
清初臺北盆地內的漢人墾地,主要是在現今的新莊、松山、北投、板橋與漳和等外緣地區。依據陳夢林《諸羅縣志》山川總圖中所記載,康熙時期的臺北盆地,其實是大崩陷的內陸湖泊,這促使自海岸深入臺北盆地的清初客家,必須沿著湖邊向淡水左岸遷移,直至尚有荒埔可供拓殖的新莊一帶定居。當年自淡水河口向盆內遷移的汀州客屬移民,在臨水的新莊街停下腳步,進而以汀州永定貢生胡焯猷及林作哲所組成的開墾團體「胡林隆」及饒平劉姓的「劉和林」二大墾號為基礎,墾拓新莊、泰山、五股此一盆地邊緣的良沃耕地。
事業有成後的汀州後裔,在淡水河兩岸的新莊、五股、泰山及淡水等地,分設為數頗多且各具風華的廟祠、州府會館與書院。例如客籍獻地或資建的新莊街三山國王廟、關帝廟及媽祖廟、西雲巖大士觀,以及《淡水廳志》記載的臺北最早的學府明志書院,再則是移民將福建省汀州府的「鄞江」鐫成寺名,表現不忘本籍的淡水鄞山寺汀州會館等文教建設。
總計清代汀州客家在臺北縣內參與捐創的廟祠書院,遺存至今,且被國家列為指定古蹟或歷史建築登錄的案例,就有新莊廣福宮、淡水鄞山寺、新莊武聖廟、五股西雲寺、新莊慈祐宮、泰山明志書院等,位於四鄉鎮市中的六處文化資產。這樣確實是擴及整體「臺北汀眾」的文化勳業,展現了清初汀州客家的整體網絡建構,形成古代都會區之政經社文發展的完整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