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我對天主教之認識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9-1 00:44:5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我對天主教之認識

引言

一般基督新教徒都視天主教為異端,而現今有不少更正教護教書籍亦是持此觀點,但我認為這些書的資料許多都已過時,而且當中包含了不少誤解。

救恩觀的誤解

首先是關於救恩問題,更正教批評天主教並非因信稱義,而是信德加上行為、再加上聖禮。今年為天主教之救贖聖年,天主教在“救贖聖年”特刊上宣稱:“自己﹝信徒﹞的卓越地位並非個人功勞所獲,而應歸功於基督的特殊恩寵。”(1)又脫利騰﹝天特Trent 1545-1563﹞大公會議之信條宣稱:“基督藉著十字架上祭祀的死亡,救贖了我們使我們與天主和好。非有信心,成人之稱義是不可能的。”(2)發行港臺兩地之‘聖經雙月刊’,在一九八三年三月號中有許多篇文章都論及“救贖、十字架、主之死亡與復活”,其論點與更正教完全相同。(3)

那麼關於行為與聖禮又如何去解釋呢?上面引用的“救贖聖年”還有下文:“如果不以思言行為去報效﹝恩典﹞,不惟不能得救,且要招致更嚴厲之審判。”(4)脫利騰信條亦補充說:“善工能邀至更豐富的恩寵。”(5)換言之,行為是得救之後的,而非得救之條件。我與天主教合一委員會的揚祖媛女士談論過這個問題,她認為信心與行為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因信主而罪得赦免,但人性仍是軟弱的,所以教會才強調行為與聖禮,來扶持信友奔走天路。

脫利騰信條有雲:“新約的聖事對人的得救是必要的。”(6)聖禮問題無疑是兩教之分歧點,但我覺得並不是雙方之觀點完全背道而馳。就聖禮問題,我請教過大角咀堂司鐸恩寶德神甫,他認為聖事雖有聖化信友之能力,但聖事並非消炎片,一服便有效,要它產生效果,必須要有信友心靈上之應和。這與更正教強調聖餐前要悔罪並無兩樣。至於複和聖事﹝告解﹞,敷油聖事,楊祖媛認為教會是為體恤罪人及病人而立的,表示教會對罪人的接納,對病人的支持。

對教皇問題的誤解

第二個誤解是關於教皇問題,首先談談教皇無誤,我們不要以為教皇一人所宣告之一切東西都完全沒有錯誤,其實“教皇所頒佈之決議必須由公會會議所研討通過及聯名簽署,否則無效。”(7)梵諦岡初次公教會議(Vatican I 1869-1870)宣佈:“全主教或在舉行大公會議時集合,或分散在全球各地,共同宣佈一項有關信仰或道德應為一切信友所接受的教訓時,不會錯誤。”(8)

換言之,“教皇無誤”實在應是“教會無誤”,但教會宣告的一切是否都在無誤之列呢?恩寶德神甫表示非也,無誤之範圍,只限制在有關福音的教義上,並不包括教會組織、禮儀之類的事。事實上天主教的組織、禮儀是經常在變的。 教宗並非一個握有無上權力的獨裁者,例如若望二十三世出任教宗後,馬上覺察到彌漫於羅馬教廷內一般自我封閉的氣氛,而對這種情形,他只感歎無能為力而歎道:“在這裡,我只不過是個教宗。”(9)

有關拜聖母問題

第三點誤解是關於聖母瑪利亞,更正教以為天主教拜聖母根本是大錯特錯。瑪利亞之地位,最先在西元四三一年之厄弗所(以弗所)會議討論,會中決定稱她為“天主的母親”,為什麼神有母親?不是這個意思!大會其實是為了肯定耶穌基督是神,所以才叫瑪利亞為“天主的母親”。天主教中不少神學家主張“淡出”聖母的地位,天主教現在只對聖母敬禮,而非敬拜。﹝當然會有部份教友不知情而拜聖母。﹞現在西方之合一運動,已不再太爭論聖母問題了。 不過聖母教義還是有值得商榷之處,如聖母卒世童貞、無原罪、帶肉身升天、為人代求等,永援聖母九日敬禮之禱詞,甚至直接向聖母求救!(10)

無可諱言,天主教在歷史上犯有不少錯誤,即使至今亦不能完全改正過來,所以當提出一些尖銳的質詢時,公教報總編輯夏其龍神甫說:“父親錯了,兒子要怎麼辦呢?”恩寶德說:“你可質問當時有沒有宣佈那些信條之必要,但事實上已經宣告了。”

梵諦崗二次公教會議前後的變化 要真正認識天主教,我想必須要留意一九六二至六五年的梵諦崗第二次公教會議。這次會議導致了甚多天主教之改變,我嘗試提及幾點,但難免會挂一漏萬:

梵二精神部份是受到神學家德日進(Chardin)影響的。在此之前,天主教相當出世、保守、和排他。德日進參考了達爾文進化論,著有‘人的現象’(The phenomenon of man﹞一書,他認為世界不是靜止、而是動態的,世界向著亞美茄終點(Omega point)邁進。(11)他說自己的書是寫給愛神所愛的世界的人看的。德氏曾被教廷視為異端,後來又對他追認接納,德氏之論調,令天主教醒覺到人類之歷史與救贖之歷史的關切。 簡言之,梵二使教會關懷世界,教宗保祿六世說:“大公會議之教會看這個世界有點像天主一般,﹝在創世後﹞說祂所造的一切都好。今日教會希望在世界各範疇中注意它:宇宙、人性、歷史、文化及社會,以更大的愛心關懷它。”(12) 教宗在1965年曾親赴聯合國向全球代表呼喊“不要再有戰爭!”(13)在1967年又發表‘民族發展通論’,當中說:“天主創造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人類,所以人應當運用天賦之智慧,努力使這個世界完全屬於每個人。”(14) “基督徒應該勇敢面對現實,剷除一切不正義之措施。”(15) 時代徵兆(Sign of generation)在梵二後是天主教通行之名詞,Leon Bedrune 有一篇文章被收錄在‘時代徵兆’一書,他在文中寫道:“教會既不脫離世界亦不超越世界,她就處在世界之中,她的使命就在世界之內。”(16)我們講福音,不是拿起聖經照字讀字,而是看看時代之需要、世界之處境,而重新瞭解上主對吾人的要求,向人講出他們在特別處境下最需要的福音。 而天主教之獨斷、排他精神亦隨著世界的開放而消退,開始尊重其他社會文化、異教及更正教。 至於教會組織、禮儀等改革,此處暫且不提。

當然,梵二之改革並未得到所有人同意,高等批判學家華德(bruce Vauter)說:“梵二所帶來的後果是,我們似乎完全被教會結構和行政組織問題所羈絆。”(17) 他認定梵二重視教會,而忽視了教會之創始者基督,以致基督(Christology)之研究受到壓制,教會“從來不准人的思想自然發展……在權力之層次上反開放主義。”(18) 但據我所知,天主教已由羅馬下放了許多權力至各區主教,而其自由精神亦有進步,如1981年‘示’編委出版之‘基督’,因內容問題引起了爭論,但胡振中主教始終容?a href="mailto:討論,沒有以權力去壓制任何一面。">討論,沒有以權力去壓制任何一面。

新神學的污染 以我的觀察,天主教現在面臨之危機是“新神學”(Liberalism)之污染),一九 0七年與一九一0年教皇庇護十世(Pius X)曾下兩道通諭禁制之,當時之新神學運動以法國教士勞瓦西(1857-1940)為著,他不接納聖經無誤論。但直至今天,新神學又再在天主教中複起,Fredrick S. Leathy說:“新神學派現在正掃蕩著整個羅馬天主教會,與這個新神學派運動作殊死戰者,只不過有幾個天主教保守派之學者而已。”(19)我接觸過不少天主教人士及閱讀過不少天主教書籍,都發現當中有相當重的新神學思想,當中有些可以接納,有些則太驚人了! 這篇草草之作,實在不能算是澄清或啟導什麼,但願兩教能在日後有更多的對話與合作,一則消弭誤會,二則聯手對抗新神學,於願足矣。

注釋

‘救贖聖年’,聖年慶典小組編,1983年6月,P.6。
‘基督’,‘示’編委,1981年9月,P.244-245。
‘聖經雙月刊’,思高聖經學會,1983年3月,三十八期。
同 (1) 。
同 (2) , P. 245 。
同 (2) ,P. 247 。
‘大公會議改變了教會嗎?’,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8年,P.10。
同 (2) ,P. 247 。
同 (7) ,P. 17 。
‘祈禱手冊’,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80年6月。
‘人的現象’,德日進著,鄭聖沖譯,先知出版社。
同 (7) ,P. 24 。
同 (7) ,P. 23 。
‘民族發展通論’,教宗保祿六世著,香港正義和平委員會,1967年下諭, 1978年6月出版,P.9 。
同 上 P. 14 。
‘時代徵兆’,香港公教真理學會,P.6。
‘耶穌基督’,華德著,香港公教真理學會,1977年,P.1。
同 上 ,P. 4 。
‘聖經在現代神學中的地位’,李海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1971年4月, P.3。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06:0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