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西方宗教哲學概述 [複製連結]

SOGO版主

USS Enterprise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自然美景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1-26 22:21:0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宗教與哲學的關係

哲學與宗教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意思形態。 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現世界,哲學則以概念的形式表象世界;宗教總是與信仰聯繫在一起,而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以理性思維為基礎,二者之間存在重要區別,不能相互取代或混同。 然而,儘管哲學和宗教都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他們歸根到底都是以有關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為研究對象,都是以獲得人生指導為目標的,而作為認識和意識形式的表象和概念、信仰和理性本來就是相互滲透,因而哲學和宗教必然是相通的。 正像概念是從表象發展起來、而又高於表像一樣,哲學最初起源於宗教,後來從宗教中分離並超越了宗教。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哲學最初在意識形態的宗教形式中形成,從而一方面它消滅宗教本身,另一反面從它的積極內容說來,它自己還只在這個理想化的、化為思想的宗教領域內活動。”[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同樣,宗教信仰雖然主要是以表象形式表現出來,但表象的形式離不開概念和理性,而宗教理論也需要用理性來論證,因而它們也離不開哲學。

二、新托馬斯主義
新托馬斯主義是以梵蒂岡為國際中心的天主教會的官方哲學。 新托馬斯主義者宣揚天主教教義,目的是把全部哲學理論都當做論證天主教信仰的工具,而羅馬天主教會則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支持和促進新托馬斯主義的傳播。 新托馬斯主義在理論上主要是複活以托馬斯的的學說為代表的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的神學唯心主義。 但是,它適應了當代社會的具體條件,吸取了現當代其他哲學流派的某些內容,對托馬斯主義做了某些改造,特別是使之現代化,因而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新托馬斯主義”因而得名,也被稱為新經院哲學。
在新托馬斯主義者中,法國哲學家馬利坦被公認是這個流派的領袖人物。 他以前學習的是柏格林哲學,信奉新教,後改信天主教並稱為托馬斯的崇拜者。 他的哲學基本上是重述和解釋托馬斯的學說,並稱自己“與其說是一個新托馬斯主義者,不如說是一個老式的托馬斯主義者”[ 馬利坦:《存在與存在者》]。 他的主要著作有《柏格森哲學》、《哲學概論》、《經院哲學與政治》、《存在於存在者》等。
作為一個公開的神學唯心主義哲學流派,新托馬斯主義整個理論體系的前提是把上帝的存在以及其萬能當做一切存在以及人的認識和行為的基礎。 美國新托馬斯主義者布爾克說:“這種哲學若不是以上帝作為一切實在和活動的基礎,就會垮台。”[ 布爾克:《新托馬斯主義》]

三、美國人格主義
在現代西方宗教哲學中,除新托馬斯主義外,與基督教新教關係密切的人格主義是影響較大的流派之一。 在以信仰上帝為歸屬、以上帝主宰下的仁作為哲學的中心上,兩派是一致的。 但是就作為基督教哲學內部不同流派來說,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某些區別。 總的來說,人格主義較新托馬斯主義更為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民主權力,更為強調人的塵世生活。 他們往往稱其哲學為“生活哲學”、“自由哲學”。 在他們那裡,上帝往往不是作為專制君主,而是作為立憲君主;上帝的至高無上往往與個人的至高無上相融合。 他們在論證上帝的創世作用時也在論證個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具有自主性,他們不像新托馬斯主義者那樣直接論證基督教教義作為自己的主要使命,而是更多地賦予其理論色彩。 當代美國人格主義的主要代表伯托西宣稱:“雖然可以有充分的理論把人格主義同宗教有神論哲學聯繫起來,但沒有充分理由把它當作是一種為基督教有神論辯護的哲學。”[ 伯托西:《為什麼要人格唯心主義》]承認與基督教神學相聯繫,但不承認僅僅為基督教神學作辯護,這是人格主義作為一種宗教哲學的特色。 在美國人格主義發展過程中,波士頓大學教授鮑恩起了主導作用,被公認為是美國人格主義的創始人和領袖。
同西方許多企圖超越傳統世界觀問題和唯物唯心對立的哲學流派不同,人格主義者明確表示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承認關於世界觀的理論是他們的整個哲學理論的基礎,也承認他們的理論是唯心主義。 鮑恩對此一開始就態度明確,肯定自己是一個有神論的唯心主義者。 “我是一個有神輪的唯心主義者,一個人格主義者,一個先驗的經驗主義者,一個唯心主義的實在論者,一個實在論的唯心主義者。[ 《唯心主義研究》]”正因為如此,鮑恩自覺地把自己地理論和唯物主義對立起來,把批判唯物主義作為自己的出發點。 他認為對人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解釋來說,“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從頭到尾都是純粹的幻覺和錯誤[ 鮑恩:《形而上學》]”。

四、法國的人格主義
法國人格主義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穆尼埃,創辦了人格主義刊物《精神》,與穆尼埃共同創辦《精神》雜誌的拉克魯西和內東塞爾也是法國人格主義的主要代表。 拉克魯西為法國著名天主教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內東塞爾是法國天主教神父。
以穆尼埃為首的法國人格主義沒有嚴密一致的理論體系,他們一再聲稱人格主義不是一種哲學體系,而是一種試圖將自己、他人和世界人格化的運動或者思想傾向。 拉克魯西說:“與其說人格主義是一門哲學,還不如說它是人們的意向本身;對自己和別人施行人格的教化,其目的就是教化整個人類。[ 拉克魯西:《關於人格主義和關於進行討論》]”至於怎麼樣貫徹這種意向,使自己和他人人格化,各人的觀點可以不同。 因此可以有各種不同意義上的人格主義,而人格主義也必然具有各種將各種觀點調和和折衷的特色。
法國人格主義是在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等哲學思潮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是現象學、存在主義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穆尼埃曾說,他們之所以把人格當作理論出發點也就是把人的生存及其意義當作出發點。 因為“嚴格說來,不存在不是生存哲學的哲學”,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生存。 [ 穆尼埃:《存在主義哲學導論》]
法國的人格主義者強調他們的理論是一種對資本主義現實社會進行批判的革命理論說,他們受到了法國著詩人貝磯的直接影響。 貝磯指責資本主義是一種使人失去個性的製度,主張進行解放人的肉體和精神的革命,使人能自由地去進行創造。 他主張用基督教地精神來解釋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地社會主義社會。 但他不直接援引傳統基督教理論,而是要求建立一種新的形而上學來作為為其革命學說地理論根據。 這種形而上學既反對自然主義和實證主義思潮對人地解釋,也反對某些人本主義學派把人本身的存在排除在現實歷史以外。 他要求完整地解釋人,把人看做既是科學研究地肉體地存在,又是哲學研究地精神地存在。 貝磯地這些思想成了穆尼埃等法國人格主義者地楷模。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法國人格主義是作為一種批判中學說出現的,既批判資本主義地現實,也批判當代各種哲學思潮。 他們認為,無論是自然主義流派或人本主義流派均不能真正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即人的個性地結構、內容和活動過程。 自然主義固然忽視了作為活動的主體的人的意義,把人置於科學之下而取消來人本身的特徵;存在主義等人本主義也把人的真正存在置於現實歷史之外,割斷了人與周圍世界的聯繫。 而他們則要求客服二者缺陷,按照顯得方式來研究人。


五、新正統主義神學
新正統主義神學是二十世紀基督教神學中具有較多哲學意義的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蒂里希、巴特、尼不爾等人。 新正統主義神學可以說是對古典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宗教改革時期神學思想的一種回歸,但又不是簡單的複活其理論,而是將宗教改革後的基督教思想和自由主義神學加一綜合。 新正統主義理論特徵首先在於它重新運用《聖經》的各項信條和基督教正統神學的傳統語言來闡釋教義。 針對市俗人文精神的傲慢和現代派神學對上帝的理性侵蝕,它重新提倡上帝的超越性、啟示性和象徵性。 它強調人與上帝之間的差異和距離,認為人在上帝面前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人必須傾聽上帝的啟示性話語,期待上帝的拯救,面向信仰的真正對象-基督耶穌的福音。
新正統主義神學代表人蒂里希認為,哲學和神學都關注存在問題。 哲學從理論上分析存在的結構,神學從生存上揭示存在的意義。 神學只有通過哲學所使用的本體論範疇,才能表現自己,哲學要依據人的生存體驗,才能發現存在的結構。 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出現,是基督教神學的福氣。 存在主義對人類生存的異化困境的分析,有助於重新發現古典基督教的重要意義。 宗教神學體現了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和實踐生活的深度,揭示人類生活的終極的、無條件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來看,宗教神學就是人的終極關懷。 “生,還是死這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是一個終極的、無條件的、整體的和無限的關懷的問題。人無限的關懷著那無限,它屬於那無限,同它分離了,同時又在嚮往著它。人終極關懷那麼一種東西,它超越了一切初級的必然和偶然,決定人的終極命運”。 [ 蒂里希:《系統神學》]蒂里希的終極關懷理論,恢復和發展了宗教神學關心人類生存意義的本體論內涵,也對神學作出了不同於傳統教義的全新詮釋,受到了宗教神學界普遍關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3 06:5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