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官不聊生 於 2018-1-2 01:18 編輯
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十一)
明代理學家王陽明先生官場失意,被貶至貴州龍場當驛丞。剛開始對於失去名利富貴感到非常喪氣,有一天忽然想通了,他認為,儒家說人生在世,一個是作官、一個是修道,現在官場既然失意,就應該修道。然而道在那裡?《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達到聖人的境界、聖人的智慧,根本就是在「致知」,也就是要端正思想、知見。要達到聖人的思想、知見,就要從「格物」開始做起。
歷代各家對於「格物」的解釋各不相同,最盛行的是南宋理學家朱熹先生所提倡的「即物而窮理」--研究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窮究其本源。在這樣的學術風潮當中,陽明先生希望能契悟聖人的知見,於是即物而窮理,開始研究萬事萬物的第一因。但是從何研究起?研究什麼?他看到住處前有一竹叢,就研究竹子。竹子為什麼是空的?竹子為什麼是一節一節的?各是什麼道理?
陽明先生就這樣研究一個月、二個月下去,最後開悟了。他悟到「格物」不是去研究外在的事物,而是要「格」除心中的「物」欲煩惱:名利、財色、人我、是非……,這才是格物真正的意義。凡事都要往內看,反省檢討、慚愧懺悔,看看心當中有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身口二業有沒有過失?(中台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