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8-20
- 最後登錄
- 2023-6-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50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82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最高智慧
行者捨諸法,亦不依止慧,亦無所分別,是為決定智。──大智度論卷四五.釋大莊嚴品
此偈是說,一個人若能不執著種種現象,也不執著智慧的追求,在他心目中,也不分別諸法的現象和智慧的功用,這種境界就是有了最高智慧的人。
行者是指修行菩薩道的人,是以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來自利利人。所謂「行者捨諸法」,這個人應該把世間的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不掛在心上。甚至凡是以自我中心所見的種種現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及其互相的關係,都該放下來。這本身雖然就是智慧的功能,但在放下一切之後,連你有智慧這樣的觀念,都該放下來。《大智度論》不斷講智慧、講般若,似乎應該依靠智慧來幫助自己,或擁有智慧作為自己的皈依處,這是錯的。因為菩薩行者不應執取世間現象,也不可依賴執著出世間的般若智慧。
未大徹大悟之前,的確需要依靠種種形相,包括言語文字所介紹的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道理和方法來幫助我們,也就是用這些設施作為工具,讓我們來體會自在解脫的智慧,同時又用智慧來幫助我們如法修行。一旦徹悟之後,就不用再依賴智慧了。若把所得的智慧力當成本錢、靠山,就會變成狂傲、驕慢,那就等於沒有智慧。
「亦無所分別」,是說徹悟之後的人不再需要把入世與出世、智慧與煩惱、眾生與佛、有與無、善與惡、多與少、美與醜等看作不同的事象,那才是清淨無染的智慧,也就是最高的智慧。
普通人能如此嗎?很難!但若能理解《大智度論》這個偈子,就能幫助我們減少很多煩惱。當面對取捨之間、權衡之際的兩難情況,不妨用這樣態度來做判斷,一定有些用處。
聖嚴法師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