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8-10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82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劉先生與3位醫師合影。(左起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台大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志昊、病友劉先生以及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
「雖然在別人眼裡只是二到三公分移動的幅度,但對於停滯一年的我,就是最大的進步!」曾是美髮設計師的劉先生,因兩年前腦中風,一夜間變成行動不便者。雖然急性期後,他每天積極復健,短時間內很快就因為肢體痙攣張力過大遇到瓶頸。在醫師建議下,他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施打一週即明顯感受到手腳肌肉放鬆,重拾復健的信心,期待未來很快能靠著自己雙手完成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逾半數腦中風患者失能 肢體痙攣影響大
台灣每年約有1萬3000多人死於腦中風,逾半數患者急性期後仍處於失能狀態。台灣神經學學會陳柔賢理事長指出,腦中風急性期後,患者應該要積極復健,但若面對肌肉痙攣緊繃無法完全伸展,復健效果就會大受影響,復原狀況也不理想。
台灣腦中風學會鄭建興理事長說明,肢體痙攣是因為腦細胞壞死後,先造成肢體無力,經過數週或是幾個月演進,患部肌肉張力過強,進而使肌肉緊繃或關節活動度受限。約四成中風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如手指往掌心彎曲、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向下彎曲等症狀。患者無法自行吃飯喝水、沐浴更衣與如廁等,有時連自行搔癢都無法辦到。
肢體痙攣肌肉緊繃 部位易濕疹、潰瘍、感染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陳志昊醫師補充,病人關節活動度受限加上肌肉緊繃,病人做復健運動時更加疼痛,影響復健效果;加上部位不易清潔,導致濕疹、潰瘍、感染,並傳出異味,嚴重甚至會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
痙攣治療多元 健保開放有條件給付肉毒治療
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多元,包括復健運動等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脊髓腔內投藥、口服抗痙攣藥物,與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等。但中重度肢體痙攣患者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效果不佳,且有嗜睡的副作用。
陳柔賢理事長表示,健保已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腦中風引發的上肢與下肢肢體痙攣,患者及照護者可積極與神經內科或復健科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計畫。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與需求,注射在需要治療的肌肉,約三到六個月施打一次,患者在施打一到兩週內便能感受到治療的效果。
遇瓶頸別氣餒 把握痙攣黃金治療期改善復健過程
腦中風患者在復健過程若面臨肢體痙攣的挑戰,會非常氣餒、對復健失去自信,特別容易想中途放棄!陳柔賢理事長呼籲,腦中風後肢體痙攣治療也有黃金期,及早積極治療,使復健過程更順利,改善患者外觀、生活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