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7
- 最後登錄
- 2023-10-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77
- 閱讀權限
- 70
- 文章
- 63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有神通為何也生病,釋迦牟尼佛如何看病的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祖),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
釋迦牟尼也曾患病,這在原始佛教的經典中有所記載。《長老偈》中提到,釋尊曾經得過風濕病,當時為了解除釋尊的病患,烏帕瓦那長老還專門到施主提婆亥得婆羅門家討取了藥物與開水,並對施主說偈云:「善逝牟尼佛,受風染疾病;叫聲婆羅門,請把熱水備。佛應得布施,應供受尊敬。」《長老偈》屬於巴利三藏中經藏《小部》中的第八經,而巴利三藏系上座部所傳,是最古老的佛典之一。釋尊在印度游化於濕熱、多雨的地區,又常常露宿在外,患風濕類疾病是可以理解的。這段記載並未提及釋尊患病與服藥是否屬聖者的方便示現,然而卻讓我們感受到了當年堅持「我在僧數」的人間佛陀與大眾是那樣的貼近。
講述釋尊身力時,曾引用《大毗婆沙論》的觀點——「佛身力難敵無常力」,說明了釋尊一生中身力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對於釋尊身體示現的這種老化現象,《增一阿含經》曾記載過一段佛晚年時與阿難尊者的感人對話。
那時,佛正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天,阿難尊者來到佛處,頂禮佛後,感受到佛身體的鬆緩,阿難尊者說:「佛啊,您是天尊之體,為什麼皮肉也會鬆弛老化,不如從前?」佛說:「是的,阿難!因為凡是血肉之軀,都必定為病患所逼、為死亡所惱。我現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這是自然的現象,不足為奇啊。」阿難尊者聽到這樣的話,一時悲從中來,淚流哽噎,難過地說道:「唉!衰老的來臨,為何竟至於此!」
後來,佛又開示大眾說:「世間人所愛敬的,是少壯之年、無有病痛、壽命與恩愛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與恩愛別離。然而在世間,這四件事是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與諸佛都無法避免的。不覺悟聖賢的戒定慧與解脫之道,便會在生死中輪迴。因此,大家應當追求涅槃這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愛別離這些事情應當常念為無常。」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時,佛陀在毗舍離城坐雨安居,宣布將在三個月後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重病發作。釋迦牟尼口渴,讓阿難去給他打水喝。釋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們繼續向前走。走到拘屍那醯連尼耶跋提河的岸邊,佛告知弟子們將入涅槃,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下臥具,頭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側偃臥,左足置右足上,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聆聽佛陀的最後教誨。夜裡須跋陀羅去求佛開示,成為佛陀的最後弟子,佛於此拘屍那羅城附近的娑羅雙樹下入滅。火化後的舍利由摩揭陀國王阿闍世和釋迦族等八王帶回建舍利塔供養。
學佛後就不會生病嗎? 不,連佛陀也會生病!
有人說人生像一杯咖啡,沒有品嘗過苦的滋味,又如何知曉甜的可貴?佛教認為人生終究是苦多樂少,而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種苦,怕是一時半會也數不過來。
佛陀將人生中的苦,大體分為了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不管你擁有多麼高的地位,多麼大的財富,你都無法避免人生中的這八種大苦,只不過每個人的福報因緣不同,所以領受“苦”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罷了。
“病”除了人類以外,其他眾生也會面對。無論是大病小病相信你一定經歷過,當你生病時,甚至是大病、癌症來臨時,你應該如何面對?你是否會恐懼?除了吃藥、看醫生,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我們是否能提前做一些準備?
你為什麼會“生病”?
關於生病的原因以佛法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找到在《金光明經》除病品中,提到的三種致病因素。
一、四大不調因素:即人體本身的體質因素(或說是基本元素)造成的生病。
二、飲食時節因素:即飲食造成的生病。
三、四季時令因素:即環境造成的生病。
而身體的四大、外在的飲食與四季變化等因素,皆是使身體生病的“緣”,而究其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多生多世所造下的殺生業報。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寧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國王。”佛經上亦云:“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我們吃五穀雜糧長大,沒有不生病的,每個人身體都在趨向“壞”的過程中,而四大不調等緣由歸根結底是我們內心所充斥的“貪嗔癡”所致。
《金光明經》又名《金光明最勝王經》,出自乾隆大藏經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第0122部,由唐三藏法師義淨翻譯。
學佛後就不會生病嗎?不!連佛陀也會生病!
也許你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比如講我們要脫離輪回、控制欲望等。但實際上,佛教從來沒有教我們逃避的方法。
生老病死如何逃避?沒有人可以逃避,而只有去面對,所以如何面對,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維摩詰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
有一天,阿難站在一個施主的門口準備乞食,這時,維摩詰居士來了,問他為何這麼早就站在這裡。
阿難說,佛陀生病了,需要一些牛奶,他來要一些牛奶。維摩詰說,你千萬不要這樣講,佛陀是不會生病的,如果被其他外道聽到,會侮辱、誹謗佛陀的,你悄悄回去吧。
阿難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有一個聲音在他耳邊講,佛陀確實是不會生病的,但為了度化眾生,佛也會示現生病給眾生看,這樣,人們就會對修行產生信心,認為佛和他們一樣,都是普通的人,只要自己好好學習、精進修行,也可以和佛一樣得到解脫。
學佛不是為了不生病,而是在日後我們生病的時候,可以放鬆心態,能夠明白自己生病的緣由,從而更坦然的接受。之後再通過做法事、念《藥師經》等多種形式,再借由佛菩薩的加持之力,讓我們減少病痛。
學佛後生病了,我究竟該不該吃藥?
如果我們飲食不調,受了風寒,這樣的病我們需懂得調理,及時醫治。 佛教並不提倡說,我信佛了,我學佛了,生病了就不看醫生不吃藥了。這是迷信,不是正信。佛陀從沒說過當我們生病時念幾個咒子就會好起來的!
而至於冤業病,即是某一世你的冤家債主找過來的緣故。說是“找過來”是為了方便理解,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只是你需要通過生病的方式去了這一段你造的惡業罷了。
有些病明明看起來沒有什麼,就像我們胃痛,但是吃胃藥我們就不好,遲遲不好。此時我們在及時配合治療的同時,還需要做一些佛事,如誦經、誠心拜懺、為他們超度等,與冤家解冤釋結。
智者大師言:“治病,上策為調心;中策為調身;下策為調食、吃藥。”
調心,通過止觀,病會連根拔起。
斷惡修善、發慈悲心
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有什麼想不開的,去醫院住院部、去火葬場看一圈,你就什麼都能想開了。
如果你剛剛生病,你應該以積極的心情去養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行。接受無常、順應當下,做好當下要做的事,儘量多想陽光正面的事情,儘量放下憂愁與懊惱。
如果你正處於病苦的煎熬之中,我們可以修苦、修悲。應以病為師,以苦為師。身命危脆,越是執著痛苦,痛苦越甚。應借此生病之緣,勤修福慧,以此危脆不淨之色身轉為堅實清淨之慧命,也是生病帶給我們的正面積極的一面。
如果我們看他人正處於病苦之中,我們應該多多發慈心、發悲心,幫助他人解除身心的病痛。同時以此反觀,我們正是看到他人病痛的折磨,所以應該多行善事,讓自己的將來免遭病痛之苦。
人生不易,在未來的病痛來臨前,唯有斷惡修善,廣發菩提大願,進而生出出離六道之心,才能永遠免遭病痛,阿彌陀佛!
佛經故事: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人生病有時候是對人類的一種警惕,讓我們知道人生的無常,不知道什麼時候病苦災難會來臨,警惕我們要趕快把握人生:今天不做、明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還有明天、明年可做?因此而能時時刻刻警惕自己不敢鬆懈。
不只是凡夫身有病是正常,連佛也會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出去托缽,他們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離,當走到樹林和鄉村交界處時,地上有很多斷落的樹枝和竹刺,佛陀一不小心腳底刺到斷裂的樹根,痛徹心肺,弟子們趕快把他扶回居住的精舍,他痛到昏過去。
二千年前醫學並不像今天這麼發達可以送到醫院去,他們用土方為他敷傷,可是佛陀的腳仍然又痛又腫,人也昏迷不醒。很多弟子都非常的擔心,在家的居士也很驚慌,怕佛陀因此而消失在人間。
一位大臣匆匆忙忙的跑住王宮內向國王報告:「不得了啊!佛陀的腳被樹枝刺傷,現在非常的危急。」
國王聽了這個消息,心中非常著急,等到心定下來時說:「我們現在趕快去探望佛。」車子到精舍門口時他就趕快下車,並把王冠拿下,衣服整理好,表示對佛的敬重。
他恭恭敬敬的跑到佛陀的床前,看到佛陀仍舊昏迷不醒,他就屈膝在床前,牽著佛的手說:「佛啊!我是阿阇世,我聽到你受了重傷馬上趕來。佛陀!您一定要憐愍眾生,您走不得啊!世間國家都需要您啊!」
佛陀睜開眼,牽著國王的手說:「你起來坐著。」國王就坐在床邊,佛陀也由弟子扶著坐了起來,弟子們全都圍靠過來,佛陀又開始為他們說法了。佛陀向四眾弟子說:「人在世間,總是乘業而來;帶業而去卻又乘業而來。」
佛說:「過去生中,我雖然生生為行善道,但難免也有一些觀念錯誤;一念差錯,千劫難逃啊!所以每一世我都歡喜的消業,雖然該消的業消了,但未消的余業猶存,所以我還繼繼在消受余報啊!」
諸位,我們聽了這段小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雖然已經成佛了,但他的身軀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啊!所以一枝樹枝都可以傷到佛的腳,細菌也會使他的傷口腫起來,疼痛不已啊!甚至到昏迷的程度;何況我們是凡夫呢?
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更該知道身體病痛是正常的事,只身病心不病,身體有了小病痛就要視為自然的現象,更要時時警惕自己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人生,提醒我今天不做,不知是否還有明天可做?
佛陀生病是去看醫生的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羅門的芒果園中,而尊者優波摩那為佛陀的侍者。
那時,佛陀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來尊者優波摩那,對尊者說:
「優波摩那!我受了風寒,引起背痛。請你穿好外衣,拿著鉢,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去,為我要一些熱水來。」
「好的!世尊。」
尊者優波摩那來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默地站在門外。
這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正在廳堂中理髮,看到尊者優波摩那站在門外,就問道:
「外面這位穿長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門外,要乞討什麼嗎?」
「住在芒果園的阿羅漢、善逝,受了風寒,背痛得厲害,你有治療的熱水或藥物可以施捨嗎?」
聽尊者優波摩那這麼說,提婆比多婆羅門就布施了一滿鉢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並且差人擔了熱水,隨尊者優波摩那到世尊的住處。尊者優波摩那以油為佛陀塗身,再以熱水泡洗,然後以溫水調和酥蜜飲下。有了這樣的處置,世尊的風寒與背痛,就緩和下來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羅門來探望佛陀。
一番問候寒暄後,佛陀問:
「婆羅門!你們怎樣修婆羅門法呢?例如,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在什麼時機布施,布施什麼東西,才是殊勝的福田?」
「瞿曇!我們婆羅門最有成就的聖者,稱為三明婆羅門。要成為三明婆羅門有三個條件:是博記多 聞的好 老師、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羅門的人,可以獲得大果報,而隨時布施飲食與衣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
接著,提婆比多婆羅門反過來問佛陀說:
「瞿曇!你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怎樣才是布施的適當時機?怎樣布施才是殊勝的福田?」
「婆羅門!善知解脫,解脫一切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見諸趣眾生的天眼通、斷盡煩惱的漏盡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聖者。能隨時布施這樣的聖者,有最大的果報,是最殊勝的福田。」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一三經》、《雜阿含第一一八一經》、《別譯雜阿含第九五經》。
二、在《阿含經》中,多處記載著佛陀有背痛的痼疾,這是人間佛陀的模樣,正是解脫聖者也有「身苦」的例證。可是,後來漸漸出現了理想的佛陀觀,說佛陀是一切圓滿者,身體當然也是圓滿的,怎麼會生病需要吃藥呢?於是,將佛陀吃藥解說為是示現的,其用意是為了會生病的一般人,教化他們應當吃藥的(參考《摩訶僧祇律》,大正藏二二冊四八一頁上)。甚至,「大眾系的說大空宗以為:佛示現身相,其實佛在兜率天上,所以也不說法,說法是佛的化現。」(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二頁)這樣的佛陀觀,離《阿含經》所記載的人間佛陀,差距多麼大啊!
三、佛陀為何會有背痛的痼疾?有些律典以「本生」、「因緣」的格式,解說這是佛陀長遠以前過去生的業力所致。這種說法,對毫無宿命通的一般人來說,是無法辨別的,只能存於信仰中。《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一三經》的英譯本註解中,說佛陀背痛的痼疾,是緣於六年苦行中的傷害,這是比較容易以一般常人的經驗來理解的。佛陀在六年苦行中,曾有一段時間「日食一麻」,導致色身十分瘦弱(參考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可推見這六年間,佛陀對色身的保養是如何地缺乏了,若說因此而種下背痛的病根,其可能性是很高的。
四、從佛陀與提婆比多婆羅門對「三明」的認定不同,也可以辨別佛法與婆羅門法之間的若干差異了。
佛陀法身金剛不壞
「多聞第一」的阿難聽說佛陀生病了,維摩詰卻說,佛陀的法身是不會生病的。阿難沒聽錯,維摩詰也沒說錯,那麼佛陀為什麼既生病、又不會生病,到底怎麼回事?
一天清晨,長年隨侍佛陀身邊的阿難,在一戶大戶人家的門口站著等候,想為病中的佛陀化緣牛乳,湊巧被維摩詰看見。維摩詰便問:「阿難,為什麼大清早就來托缽?」
阿難回答,佛陀生了點小病,需要牛乳來醫治。但話還沒說完,立刻被維摩詰打斷:「阿難!千萬不要這麼說!如來法身是金剛之體,不生不滅,已斷盡一切惡,圓滿莊嚴,怎麼會生病呢?阿難!如果外道聽到佛陀生病,一定會想:『佛陀還有生病的業障,尚且不能救自己,怎能幫助眾生?』所以你趕快走吧,如來法身清淨圓滿,已解脫所有煩惱,是不可能生病的!」
阿難聽了十分慚愧,懷疑是不是自己聽錯了?佛陀其實沒生病!正苦惱時,佛陀的聲音從空中傳來:「阿難,維摩詰說的沒錯,象徵佛法穩定(法住)、不變(法定)、普遍(法界)、同一(法如)、自然(法爾)的佛陀法身,自然不會生病。但是,為了度化貧窮、苦惱、惡行的眾生,佛陀的色身當然會生病,也需要調養。阿難!去化緣牛乳吧!」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示疾」,在人世間經歷生老病死。讓大眾體悟到:連佛都會生病,怎能不趕快精進修行?佛陀的病,正是大悲心的實現。
(菩提彼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