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88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台灣茶」與他們的「產地」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6-6 08:49: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台灣茶」與他們的「產地」


正向的轉加工進行加值,對台灣是好的;而負面的偽造產地,對台灣是不好的。業者與政府應思考如何為產品加值,或是有效管理、監督加工生產!

韋恩有點訝異前一篇有關食農洗產地的文章會受到那麼大的迴響,這真得要謝謝大家支持。其實因為題目太大,很多細節無法一一交代清楚,相當可惜。韋恩其實涉入茶產業相當深,而茶也是大家特別關心會不會受到洗產地的的一種產品,所以韋恩打算拿茶的產業鏈來跟大家剖析看看。

其實韋恩想跟大家說的是,正向的轉加工進行加值,對台灣是好的;負面的偽造產地,對台灣是不好的。就看業者與政府有沒本事為產品加值,或是如何有效管理、監督加工生產。

也許很多朋友認為台灣茶葉很好,而且本地生產量很大,韋恩先舉一個例子讓大家看看:台灣紅茶每年本地生產量為1,200公噸,但是出口到達2,100公噸。Why?出口比生產量高,而且很有趣的是,台灣出口所有的茶種中(紅茶、烏龍茶、綠茶),紅茶居然是最多的。到底怎麼一回事?聰明的朋友當然一下子就明白,當然是因為台灣也進口很多紅茶啊。所以這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進口的紅茶又被算入台灣茶的出口了,但是不要急著叫他「洗產地」,韋恩先稱他為「轉產地」吧,我傾向認為這是一個加值的好例子,後面再來陳述。

台灣紅茶出口數竟比生產量高。(圖片來源:韋恩的食農生活提供)


其實以資料來看,台灣很早以前進口的茶葉量就超過本地自己生產的量了。韋恩估計進口量一年約30,000噸,而台灣自產的茶葉才20,000噸而已,所以台灣整體市場流通的茶葉就這大約50,000噸的量(其實占了全世界的1%而已)。那這50,000噸的量是怎樣消化運用的呢?韋恩估計大約13,000噸去了街頭滿處可見的手搖茶,而12,000用作瓶裝飲料茶去了。而剩下的又分作茶葉禮品約10,000噸,本地茶葉茶包約7,000噸,還有外銷約8,000噸。


其實可以看出飲料用掉茶葉就一半去了,而且手搖茶位於成長的趨勢,而瓶裝飲料茶恐怕日漸被侵蝕。只是這兩者有個共通的特性,就是因為成本考量,不可能用到台灣自產1公斤動輒上千的茶葉,所以多半是使用了進口茶葉,尤其是越南進口的,也因此從海關資料也看的出來,越南是近年來台灣進口國家的第1名。根據資料,飲料用茶大概有9成是使用了進口的茶葉,只有1成使用本地的茶葉。不過大家不要誤會,進口茶不見得一定不好,也不會說一定比較不安全,完全在如何經營管理。像日本伊藤園早就在用浙江茶園的茶,而三得利也早就在用福建茶園的茶了。

那進口茶葉到底對台灣農業有影響嗎?我們都知道,要解決問題得先問對問題。其實陷入自經區的討論,韋恩認為意義很不大,因為裡面太多假設性的問題了。所以不如我們改個方向問:

1、進口茶葉會造成產地上的混淆嗎?

首先這個問題可以反應大家對自經區的投射,很多人擔心自經區好像是個改標天堂,中國茶葉改個包裝就出去了,這樣當然是洗產地。但是產業上現在有這樣對越南茶作這樣的事嗎?韋恩所知應該沒有。為什麼?因為沒有加值。所謂加值不論是來自品牌光環、加工、改質等等,可以為產品提高價值,抬高售價。所以只是單純把產地越南改成產地台灣,就會有加值嗎?台灣兩字在國際上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或有這麼大的品牌效應?值得這樣花運費、花人力、花包裝的成本來台灣繞一圈?答案不應該問我們這些愛台灣的人,應該問各國的消費者才對。當然,這前提是在正常貿易情況下,有配額或關稅的假設不在這邊討論。

其次,我覺得台灣的紅茶出口是一個好的加值範例,大家知道,台灣的主力茶葉產品根本不是紅茶,而是烏龍茶或綠茶。(農糧署對此解釋是台灣的烏龍茶或綠茶因為太貴,所以不適合外銷,那就是一個令人莞爾的解釋了。台灣有紅茶,比如說花蓮的蜜香紅茶、日月潭的紅玉等等,價格根本對烏龍茶不遑多讓,所以這解釋不通。韋恩的判斷是這是拜近年來手搖飲積極於海外展店所賜,包含貢茶、Coco都可、茶湯會等等都在海外廣受消費者歡迎、展店相當成功,估計海外手搖茶店應該有3000~4000家以上,而且都積極在擴張,這也是台灣之光。這些手搖茶店當然是帶著台灣的原料、配方、SOP去的,所以也提高了台灣原料的外銷,這裡面當然也包含了茶葉。所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這些紅茶出口的報關價都在每公斤300元以下,應該就是屬於飲料所用的等級。那國外消費者有嫌棄茶葉來源是越南或斯里蘭卡嗎?以受歡迎的程度看來應該是沒有,所以這是台灣業者成功的對茶葉加值了,因為我們賣的不只是茶葉本身,而賣的是管理、配方、SOP、Know-how、甚至是整體的現代茶文化。

2、第二個問題是,這樣對台灣茶產業有沒有傷害?

這個問題要更精確地反問,你心目中定義的茶產業是什麼?如果照政府目前宣傳的台灣小農茶農的方向的話,那是最狹義的定義,可能只包含茶農與製茶廠,根據統計,這樣每年茶業的產值不過50~100億而已。而如果心目中定義的茶產業是一般專業產業經濟分析會看到比較宏觀的話,那就整體產值至少1500億以上了,這裡面包含了手搖茶葉就約有1000億的產值、其他罐裝飲料250、內銷茶葉禮品180億、外銷13億。所以合法進口茶葉算是大大協助了手搖飲市場那1000億,與罐裝飲料的250億市場,讓他們具有競爭力;同時,只要管理得當,做好產地標示,對其他高單價市場應該也不該有影響(當然非法以詐欺等手法蒙騙產地,會有影響,需要加強查緝)。

因此在一段訪問中,製茶公會總幹事范德光對於國內總是將進口茶當成箭靶頗有微詞。「以為進口茶不來,臺茶就會變好?」孰知卻是反效果,負面新聞吵得沸沸揚揚,當他帶著臺茶在海外參展時,攤位上時常被問到:「那你們的茶有沒有毒?」許多受訪者悄悄告訴我,其實進口茶不是問題,應該檢討的是政府的邊境檢查是否嚴謹?農業政策是否協助了茶農行銷?臺灣茶的銷售並不像一般人所說的賣到供不應求,通路上其實有很大的問題。


就像蔡英文總統介紹台灣茶時,是用壺泡的方式(其實沒看到壺在哪裡,直接看到茶海,笑),或是他舉例台灣烏龍茶國際很歡迎,是以倫敦為例(其實倫敦很難看到烏龍茶,韋恩託人去找還不知去哪裡找)那都是與現在年輕人不同的市場,其實不相衝突,高價與平價市場可以並駕齊驅。不同市場區隔並進下,對台灣品牌的建立才能發揮功效。

以上韋恩只是想要以產地與產業加值的角度,分析台灣茶現在的處境,其實我認為台灣茶市場還是很有機會,但是我們的認知必須清楚,然後也要具有高度的整體策略。茶的相關產業很巨大,產業鏈很長,可以創造的工作機會與產值都很多,只窄縮到種植者與地產主義上就把台灣茶做小了。
       
(韋恩的食農生活)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3 00:3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