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89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學與生活] 禮儀之美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0-26 17:24: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禮儀之美

最近和朋友們聊到所謂的「青年問題」,大意上就是在說現在青年教友的流失。基本上一個青年教友只要不是渾噩地看待他的信仰生活,就會想要為此做點什麼,因為在天主教信仰還算是小眾的地方,「教友」這個詞常被看作是一種「身分認同(identity)」,是我們俗世生活之外的一個身分。按照這種脈絡,吸引青少年的方式自然就會成為一種建基在情感(sentiment)上的團聚。但信仰從來就不只是情感[1]——當然情感在信仰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看看托爾金的魔戒就知道),但它的根源是一種獨立於我們情感的實事(factum);而實事就在禮儀之中——禮儀裡的一切同時是記號,也是事實[2]。我相信當一個青年認識到了禮儀的美麗,他就也同時被教會給「抓住」了。

禮儀究竟是什麼呢?在給出一個定義之前,我們或許可以觀察到禮儀(不限於宗教性的)具有一個強烈的目的性:在不消滅主體的情況下向禮儀的參與者開顯更高層次的生命狀態(status vitae)。所以禮儀行為所表現的並非是日常性的(當然它可以是一種日常性的操作),而是以行動的方式表達人的超性訴求。例如,各式的社會禮儀都涵示了人是一個道德性的存有;換句話說就是,德行是藉著禮儀這個載體揭示自身。因此,在沒有禮儀的社會中談論形而上的東西是非常難以想像的。形而上的事物藉著禮儀的行動而成為可以被認識的。如果我們去觀察較為原始的部落,他們社群的形上系統(如果有的話)都應該是係於該部落的宗教儀式,而一般的道德規範也以儀式的方式呈現(如贖罪的祭獻行為)。在據稱的袪魅時代,宗教儀式的社會功能則被法律系統取代,但它本質上仍是儀式性的——譬如藉由刑罰來揭示正義[3]。所以,我們回到一個簡單的例子:吃飯本身不是一種禮儀,但像人一樣吃飯就是一種禮儀,我們通常把它稱作「餐桌禮儀」。餐桌禮儀揭示了人不是一種野獸的存在,意即,人吃飯不等於動物吃飯(肉)。這樣推下去會有個稍微可怕的小結論:如果沒有禮儀,那人基本上就不是人了。而禮儀行動不消滅主體,則表示參與者並非因為禮儀的行為而成為另一型態的存有。簡單來說,密契主義(mysticism)其實超越了禮儀的範疇。參與禮儀的永遠是「人」,而且就是「那個參與禮儀的人」。

因此,超性之物基本上都需要禮儀作為媒介。信仰作為超性生命的內容,也一定是藉由禮儀來傳達[4]。所以天主教的禮儀也需要如是理解,這包括了所有七件聖事,特別是婚姻聖事。如果我們接受身體神學的諸多結論,我們必須承認——性行為是一件相當神聖的事情:性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禮儀(夫妻之禮)。性與彌撒可以因此建立一種類比(anologia)。性生活只從屬於夫妻,那麼只要我們認識到教會作為基督的淨配,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聖體聖事只限於教友。又倘或我們對彌撒興趣缺缺,感謝天主之後又只想馬上離開,那與草草了結的房事何異?我相信教友或多或少都會有「彌撒好無聊」這種「試探」[5] ,但彌撒就是婚姻,它不是單純建基在情感之上,而是耶穌基督的祭獻——這個祭獻就是天主為與祂的教會「結婚」而許下的承諾——「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了他們的罪過。」(依 53:11)性的高潮所帶出的結果是一種創生,而這創生在彌撒中就是那成了那血肉並帶給我們生命的聖言——聖體聖事。再放大一點來看,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禮儀,只要我們向超性的生命抱持開放,讓存有揭示自身。禮儀就是生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由。

在戰爭中跪領聖體的教友們。


回到地上,依我看(只是依我看),吸引青年最好的方式就是帶他認識彌撒禮儀。要幫助青年們了解愛情,不也是要告訴他婚姻的意義嗎?實務上的作法也許可以是這樣:在他每次參加彌撒時給他一張小卡,上面會告訴他某某動作代表什麼,而這時候又該做什麼等等(我準代父學到的好方法,也許可以試試看)。這當然不能一體適用,但我只知道熱愛禮儀的孩子通常也都熱愛教會。

結論:禮儀大概是這世上唯一比女人美麗的東西了。

[1] “Life in the Church’s faith involves more than a set of feelings and sentiments and perhaps moral obligations.” —Benedict XVI, quoted.
[2] 聖體聖事是個最好的例子。它是一種「記號」(表明了盟約),但它同時關乎餅酒真實成為體血這個「事實」。
[3] 當然實際情況並不一定是如此。第一是要看這套法律系統是不是一個好的「禮儀」,其次還要端看「禮儀的執行者」是否受禮儀本身的約束。
[4] 就算是一種強烈的無神主義,為了使其自身成為社會現實,它也需要借助各種「禮儀」。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無神主義也是一種「信仰」了。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內部分派別的一種反禮儀情緒。那種強調神恩(靈恩)的表達說穿了就是一種「禮儀」——如果禮儀就是要表達更高生命狀態的話。藉著呼喊、哭嚎、流淚以及擺動肢體等等,情緒成為了禮儀本身,而不在是那實事性。這種潮流似乎也在慢慢滲透天主教會。聖彌額爾總領天使,為我等祈!
[5] 當我們誦念天主經裡面「不要讓我陷入試探」這句時,不妨想想這個。


來源:朝聖路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11 20:4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