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23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763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社會倫理是各個時代中約定俗成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規則。道教是社會的一分子,也是由人組合而成,所以參與社會倫理思想建設是很自然的事情。每個時代的社會倫理都應符合當時的不同變化,所以就有各個時代的標記和特色。當一個新的時代來臨後,就會以新的符合現狀的標準審視和判定原有的社會倫理道德,符合的會被保留,不符合的自然要被革除,這是每個時代都會高度重視的倫理工程和實際任務。
道教的清規戒律對社會倫理持認同態度
封建社會所提倡的"三綱五常",雖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並完善的社會倫理思想,而這種形式的確定是因為它適合封建社會現實的需要,所以為當時社會各界所廣泛地接受和使用。在這種社會基礎和氛圍下,作為傳統宗教形式的道教不僅同樣關注社會倫理建設,而且在道教徒和信教群眾中積極推廣倫理規範的實踐。
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是通過清規戒律的條款傳授以及教徒自覺自願持守奉行的實踐來體現的。道教規範教徒有:三皈、五戒、八戒,在俗男女則有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老君百八十戒、千二百戒等等。《邱祖垂訓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真經》等等,就是富於社會倫理思想,參與社會世俗教化的經典,其內容為社會普遍熟知和引用。諸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等等,極富哲理。其正面勸諭也很多,"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受辱不怨,受寵不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等等。這些內容既是道教清規戒律所要求和主張修持的,也與社會倫理道德思想完全吻合。反面戒人之不可為之處也有,如:"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滂諾同學,虛誣作偽,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虐下取功,謅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如是等罪。"這些禁忌的內容不僅是教徒當禁戒,也為社會倫理所不容。
當年邱祖面對教內弊端,曾誨諭徒眾:"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係,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受?"他義正辭嚴地指出:"且莫說爾等後學之輩,即天神有過則謫其位,地祗有過則降其職,神仙有過則墮其塵,鬼崇有過則滅其跡,君王有過則失其國,臣僚有過則加其刑,士人有過則削其名,庶人有過則掠其福,一切過惡各有所歸。"直接明白地告誡門徒:當行正直、勇猛精進,不落邪路、遠避是非。邱祖還要求門人熱心社會公益、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施茶舍藥、慈悲為本、周濟窮苦、尊師敬友、愛老惜貧等等,亦均為社會倫理的敘述和教化。
其餘如《福壽論》、《水鏡錄》、《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等等諸多被人熟知的經籍,均屬同類,雖多借助教旨神言,但實是道教社會倫理思想的參與和理想。表明道教的宗教家們認同社會倫理的人文精神。
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明夫子仁學,"忠恕之道"的胸懷寬廣,不強人所難;朱子講:"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真乃勸學為官的聖言。太上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見歷代聖哲先賢都關注社會倫理問題。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