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7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陸修靜:融和三教、總括三洞的一代宗師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10-26 00:25: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陸修靜:融和三教、總括三洞的一代宗師

陸修靜畫像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京城建康(今南京)北郊的崇虛館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齋儀,這場齋儀是為皇帝劉彧舉行的。這一盛大齋儀的主持人是南朝著名道士、自稱“三洞弟子”的一代宗師陸修靜。

陸修靜(406年-477年)是吳興人(今浙江湖州),三國時吳國重臣陸凱的後裔。出身于簪纓世族的陸修靜少宗儒學,旁究象緯;長大後隱於雲夢山,精研道門教法;曾遊歷峨眉、羅浮等道教勝地求道,廣搜道書。陸修靜首次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是在南朝元嘉末年(453年),他因市藥至京城,宋文帝命人延請其留在京城講道。太后王氏慕其聲名,躬親問道,執門徒之禮。陸修靜講理說法,孜孜誘勸,不舍晝夜。不久,發生太初之難,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父弑君,自立為帝,改元太初。但在位僅3個月,劉劭即被率兵討逆的武陵王劉駿擊潰,兵敗被俘殺。一時間人心惶惶,社會充滿疑懼。陸修靜於是避亂南游,於廬山構造精廬,隱居數年,但聲名遠播。廬山流傳著民謠“簡寂觀中甜苦筍,歸宗寺裡淡鹹菜”,大意是說由於陸修靜道行高妙,他所在的簡寂觀附近的苦筍變甜,而歸宗寺的鹹菜則變淡了。

465年,宋明帝即位後,欲弘揚道教,慕陸修靜名德,多次備徵求之禮,於泰始三年(467年)詔其至京師,並為他在京郊築崇虛館,禮遇甚厚。陸修靜在崇虛館居住約10年之久。其間,他整理道經,還廣制齋醮儀范,作為後世典式。泰始七年的那場盛大齋儀,就是陸修靜為明帝祈請治病而設的,並親自任主持。

作為道教的一代宗師,陸修靜一生獻身道教,致力於道教改革,在道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功績表現在3個方面,即分類整理撰作道教經典、制定靈寶派齋醮科儀、革新天師道組織制度。

中國自古重視歷史,重視經籍的編纂,道教受這一傳統的影響,同樣重視經籍的整理。晉宋之際,道教新出不少經典,如《靈寶》《上清》等,在流傳過程中,出現源流不明、互無統屬、真偽混淆的現象,亟須考鏡源流、分門別類。陸修靜學識廣博,天師、上清、靈寶諸派皆通,早年便注意尋訪收集道經。他對上清、靈寶、三皇等各派系的經典進行細心、艱苦的考辨整理,總括為“三洞”,撰成《三洞經書目錄》這一中國最早的道教經書總目,于宋泰始七年(471年)上呈皇帝。“洞”含“通”之意,即通玄達妙。“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是通達神仙境界的三條道路。以“三洞”觀念整合道教經典,是陸修靜在道教史上的一大貢獻。洞真收上清經系的經書,洞玄收靈寶派經文,洞神收三皇經文。“三洞”經書是當時江南盛行的三種主流道經。《三洞經書目錄》現已亡佚,但這種分類系統為道教所繼承,並直接影響後世《道藏》的編纂結構。

陸修靜開創了“三洞”體例,並自稱為“三洞弟子”,不把自己歸屬於某一道派。經過他對三洞經教的整合,道教經派開始形成較完整的體系,使“雜而多端”、散漫無章的道教逐步凝聚為一個整體的力量,提升了對佛教的競爭力。《太上三洞寶經》曰:“三洞傳法之師一人度世,勝黃衣道士千人也。”

陸修靜另一重要貢獻是編制靈寶齋儀。靈寶派在道教諸派中,以重視齋醮科儀聞名,有“天下科儀出靈寶”之說。儀式是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宗教意識的行為表現。陸修靜提出用齋戒儀式來約束人的思想與行為。他認為“齋”是求道之本,可使人虛心、靜氣,做到心無雜念,“虛心以原道理”,“靜氣以期神靈”。通過齋儀,“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拔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可見,陸修靜以勸善戒惡為宗旨,從修身與治國相統一的立場出發,以“王者遵奉”為目的建立齋醮儀範。

陸修靜以靈寶齋為主體,吸收其他各派齋法,編造了一套更加完整的齋儀體系,即“九齋十二法”。對每一齋法的具體儀式,陸修靜都有詳細的說明。完備于陸修靜的齋醮儀式對後世有重要影響,隋唐時繼續撰集齋儀,大體上都以陸修靜所撰為本。他對如何行齋提出了十點要求,即:香湯沐浴;廢棄世務,斷俗因緣;中食絕味,挫割嗜欲;謹身正服,舍離驕傲;閉口息語,不得妄言;滌除心意,不得邪想;燒香奏煙,鳴鼓召神;懺謝罪咎,請乞求願;發大慈悲,湣念一切,災厄惱難,鹹願度脫;進止俯仰,稽顙懺悔。

在戒律方面,陸修靜為道徒規定了十條戒律。分別是:心不惡妒;守仁不殺,湣濟群生,慈愛廣救;不淫不盜,常行善念;不色不欲;口無惡言,言不華綺;斷酒節行,調和氣性;不嫉人勝己,退身度人;不妄論經教,訾毀聖文;不得鬥亂口舌,評詳四輩;舉動施為,平等一心。

可以看出,陸修靜的齋戒條規,表現出顯著的融合三教的特徵,不僅融合了儒家倫理道德,而且吸收了佛教身、口、意等概念,將道教的個人身心鍛煉、長生成仙與儒家的道德修養,佛教的斷俗因緣、生死解脫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充實豐富了道教的“養生成神”理論,加強了其思想性、理論性,倫理色彩也更加凸顯。在與儒家、佛教“和”的過程中,道教並沒有失去自己的個性與特質,而是得以完善與提升,開拓出更寬闊的發展之路。其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說:“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氣是第一位的。”

把齋醮科儀和身心道德的修養相結合,是靈寶派不同于舊天師道的重要標誌之一。自陸修靜制定齋戒儀範後,道教齋醮儀式的程式皆有章可循,無論設壇、祝香、章奏、誦經、贊誦等,都遵循經文。他本人身體力行,主持各種齋醮活動。

陸修靜第三個貢獻是對天師道組織制度的革新。魏晉已降,道教組織在北方和南方都處於混亂狀態。淫祀盛行,道教組織雜出。北方經過寇謙之的改革,使五斗米道轉變為北天師道,一洗粗陋的民間宗教色彩,而居官方正統宗教之位。陸修靜的年代稍晚於寇謙之,他在南方開始重整天師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有明確的改革方案。首先,在道教組織系統方面,健全三會日制度;其次,針對道徒名籍混亂狀況,加強“宅錄”制度,嚴格戶籍登錄管理;第三,禁止道官自行署職,健全道官晉升制度,實行按級晉升,“依功受籙”。陸修靜制定的教內等級升遷制度極為繁複,完全是現實社會中宗法等級制度的翻版。

歷史上稱陸修靜改良後的道教為南天師道,它融合了舊天師道與神仙道教,使早期道教發展為以奉持三洞科戒經典為特徵的官方新道教,成為與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抗衡的重要道派。陸修靜的這些改良措施及宗教實踐活動,不僅使道教“教法大備”,登上一個新的臺階,而且令“朝野注意,道俗歸心”,擴大了道教在社會上的影響。名士孔稚珪稱讚他“道冠中都,化流東國。帝王稟其規,人靈宗其法”。

陸修靜有仙風道骨,德化眾生。後廢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起兵叛亂,死亡軍士暴骨蔽野,陸修靜“悉具棺櫬,收而葬之”,積累了無數功德。元徽五年(477年)春,陸修靜於崇虛館駕鶴西去。據載他去世前,曾立下遺囑,讓弟子把自己裝在布囊中,投到他住地邊的崖谷。但弟子們不忍心,仍將他送還廬山安葬。

陸修靜在身後獲得了更加崇高的地位和榮耀,被諡為“簡寂先生”,廬山舊居被稱“簡寂觀”。宋徽宗宣和年間被加封為“丹元真人”。簡寂觀在唐以前一度是廬山道教中心和南天師道最著名的道觀,鼎盛時道人多達五六百人,香火極盛。南朝梁時的沈璿《簡寂觀碑文》寫道:“三洞法師陸修靜,心懷寡欲,性蓄兼善,忘為棲住,城隆闡教。投裝樂土,解橐靈山。”勾勒出陸修靜致力於道教革新事業的一生和對廬山的深厚情意。

陸修靜學識廣博,兼通儒釋。他羽化後,廬山地區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說便是“虎溪三笑”。虎溪在江西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東晉高僧慧遠駐錫東林寺時﹐前來拜訪者絡繹不絕。慧遠送客,一向不過虎溪。一天,詩人陶潛(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三位儒釋道的傑出人物談得非常投機。慧遠送客時,三人仍談笑風生,不知不覺中走過虎溪破了慣例,山溪的虎見狀發出號鳴,三人於是大笑而別。後人在此處建“三笑亭”。究其實,慧遠示寂于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彼時陸修靜剛11歲,三人交遊似乎難以實現。但“虎溪三笑”的故事說明,南北朝以來,儒釋道交流密切頻繁,三教合流互滲逐漸成為時代風尚。唐宋以來“虎溪三笑”更為膾炙人口,時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蘇軾有詩曰:“我從廬山來,目送孤飛雲。路逢陸道士,知是千歲人。試問當時友,虎溪已埃塵。似聞佚老堂,知是幾世孫。能為五字詩,仍戴漉酒巾。人呼小靖節,自號葛天民。”

“虎溪三笑”故事的廣泛流傳,說明陸修靜順應時代潮流、融合三教的道教改革事業是深入人心的。他對儒家和佛教兼收並蓄,在三教匯通融合的道教革新之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道音文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3 08:0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