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2-26
- 最後登錄
- 2025-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3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38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
前言
所謂「人間佛教」,不是哪個地區、哪個個人的佛教;前文所述,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為人說法的宗教。佛陀降誕在人間,成佛在人間,弘法利生在人間,三藏十二部經典等,都是為人而說;就是大乘佛法的淨土觀,所謂娑婆即淨土,煩惱即菩提,心淨國土淨……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佛陀的教示,以人為本,不離開人間,成道也必須在人間完成。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切法無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滅度後,弟子們將佛法弘傳各地,成為亞洲世界的共通文化,到了現今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
佛教東傳中國,到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六四),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將月氏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沙門請回洛陽白馬寺,於此,從皇帝由上而下,佛教就正式在中國傳揚開來。
從東漢到現在,佛教在中國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從傳入、融合到本土化,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建築等面向的影響深遠,並且進一步弘揚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東亞文明的基石。
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恢宏的效應,實因中國佛教繼承原始、大乘佛法的人間性格與積極入世的精神,並予以發揚光大;故能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無不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中,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
雖然歷朝佛教時有興衰更替,但僧信四眾秉持人間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注重利生的事業,擁護國家政治的領導,關懷社會大眾,福利群生,建設中華文化。從歷代高僧大德身上,處處可以看見人間佛陀的示現、人間佛教精神的發揚。他們有的輔佐皇帝擔任國師,有的西行取經從事翻譯、文化交流的工作,有的創建叢林、訂立清規,或開鑿石窟、植樹造林、開設碾米廠,施設無盡藏、修橋鋪路、提供避難所、從事僧侶救護、施診醫療、教育講學、傳戒住持正法等,無一不是人間佛教的闡揚。今天,我們要繼往開來,也必須本此精神,所以本章就歷史面向作一縱覽,期能收到以古鑑今之效。 ……………………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覺者的佛陀,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的人間生活。在五乘佛法中,從人天乘入世生活的需要,到聲聞乘的出世思想,在大乘菩薩道之下,把人天、聲聞、緣覺融合起來,就叫做菩薩道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人間佛教。
這裡就從衣食住行等生活行儀,講述佛教東傳中國後發展的概況。
食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重要的大事。從現今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裡,可以看見佛教帶來的深遠影響。好比我們常吃的蔬果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伴隨佛教東傳,從西域絲路引進的外來品種。例如:大麥、蕎麥、扁豆、豌豆、茄子、哈密瓜、葡萄、西瓜、石榴、番茄、胡瓜、胡桃、胡蘿蔔、菠菜、波羅蜜等,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假如沒有這許多蔬食,中國這麼多人口,在生活上,你說又要增加多少不便呢?
除了蔬菜,中國人早齋吃粥的習慣也與佛門文化有關。經典記載吃粥有消食、除飢、益壽等多種利益,逐漸成為百姓早齋的飲食之一。甚至為了紀念佛陀成道,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寺廟道場就會烹煮臘八粥分送給社會大眾。延續至今,臘八節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也是全球華人重要的節慶之一。像佛光山海內外道場,每年這一天分送的臘八粥,就不只百萬碗以上。
禪茶一味 喝茶融入儀軌
再者,中國人吃茶也與古代叢林茶文化的推動有關。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般僧眾集合飲茶叫「普茶」;特別是,禪僧打坐最怕昏沉疲倦,茶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成為僧侶合適的飲品。更進一步的,喝茶被融入到禪堂的儀軌、生活中,好比禪堂清規中的儀節、職務等。像禪宗「趙州茶」等膾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透過禪者的點撥,提升到不同的境界,可謂貢獻甚大。
今日,享譽世界的名茶,許多都與僧人有所因緣。例如:江蘇洞庭山「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山的「大紅袍」,杭州玉泉寺的「龍井茶」;還有西雙版納的「普洱茶」等,最初都是出自佛門的茶種。
像西藏人士他們多以牛羊肉食為主,沒有普洱茶來幫忙消化,生活也難以生存。全國種茶的地方,大多靠近寺院的名山大川,供應全國人的飲茶,「禪茶一味」,就這樣的跟文化結合在一起。
乃至唐朝鑑真大師把茶帶至日本,成為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宋代榮西禪師到中國留學,回到日本極力宣揚飲茶等等;也可以說,透過佛教,日本吸收了中國文化,並且發展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佛門僧侶對茶文化的發揚與中華文化的傳播,實在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此外,佛教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是素食文化的實踐與推廣。最早,佛世時為順應當時社會習俗,僧眾托缽乞食,除了不揀精粗,也隨順信徒供養的方便而食用,並沒有葷素的分別。
及至佛法東傳中國,由於托缽乞食在地理、氣候及文化上不適宜,安居一處弘法利生成為常態,寺院於是設置庫房、廚房,自炊自食。中國佛教倡導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再加上儒家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思想影響,素食於是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佛儒的文化結合,成為現在世界素食的良好生活習慣,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
佛教雖然沒有反對肉食,但主張不殺害生命,充分體現慈悲平等,生命一體的精神,與現代提倡環保、護生的理念相呼應。
衣
食文化說過之後,我們再說衣的文化。
中國服飾在魏晉南北朝以後,受到佛教與中亞文化的影響很大,不論是衣服樣式或色彩選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與改革。從代表中華文化的唐朝時期婦女的裝扮,就可以看到佛教與中華文化融合的成果。
好比唐朝婦女喜愛穿著來自西域的大紅石榴裙,髮式上喜愛如佛教飛天圖像的「飛天髻」,以及由釋迦牟尼佛的髮髻演變而來的「螺髻」,都是當時宮廷婦女喜愛的髮式之一。此外,瓔珞原本是佛菩薩頸項上的裝飾,也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婦女與樂伎喜愛的配件。還有在服裝的花樣上,開發出來自印度的「忍冬紋」、「蓮花紋」以及「八吉祥紋」等,都是來自佛教的紋樣。
特別是一直到現在,中國僧侶穿著的長衫、大袍(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裟,都來自於印度,成為漢服的代表,可謂現代僧侶保持了傳統的中華文化。
住
再說到住。佛教崇尚自然,修行人大多淡泊物欲,喜愛與自然為伍;佛世時,因為印度天氣炎熱,弟子們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有的比丘在山間結集而居,便能安度終生。但中國有些地方天寒地凍,在大雪飄飄的天氣裡,哪裡能到處去居住呢?因此就有了寺院的建設。
中國最早的寺院是東漢永平年間的鴻臚寺(白馬寺),本來是官方接待貴賓的官署,但因為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僧人駐錫很久,後來國家的賓館「寺」,就成為中國僧侶居住修行的道場。
不但「寺」,後來中國佛教在建築上又增加,如:「院」、「庵」、「講堂」等多種名稱,都是佛教的居處。甚至佛教的寺院建築的巍峨莊嚴,成為中華文化建築的特色,影響皇宮的建設也參照了佛教宮殿的樣式,乃至中國農村許多排列式的房屋,也是受佛教僧侶群居一地的影響。
後來,中國寺院有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中國佛教就有了典章制度,歷代的皇朝受佛教規範的影響,對於居住規章也有許多的改良。
這許多寺院,除了有集民間大眾的力量興建而成,也有由皇朝敕建。例如,金山江天禪寺、南京的棲霞古寺等,因為敕建的殊榮,成為國立的寺院,大多規模弘大,氣勢不凡。另外,在斷崖山壁開鑿而成的洞窟寺院,遍於中國西部、北部,為邊陲地區的民眾,帶來心靈的慰藉,這也是中華文物的寶庫。
總之,佛教發展至今,寺院建築已產生多元風貌,為人間增加了許多彩色;凡此適應時代需求而作的改變,都可以看出人間佛教的弘傳軌跡。
行
說到行,更是佛教重視的文化。因為早在佛世時代,如印度僧侶次第乞食,比丘們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馳,雙臂放平自然擺動,步伐穩重均勻,徐徐而行。
在中國,佛教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注重行、住、坐、臥之間都要合乎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來展現一位修道者由內而外,行儀上的莊嚴正派。
尤其,佛門特別注重排班的行儀,寺院僧團舉凡早晚課誦、殿堂進出都要排班。除了重視走路威儀,也特別講究隊形的整齊劃一。經由這種排班訓練,培養對空間、時間的敏銳度,不必爭先恐後,這也是人間佛教必要的修行。
說來,現在更應該恢復這種排班的文化,特別是現在社會推擠、不排隊、公共場合大聲講話,甚至喧嘩喊叫等;如果能倡導這種中國佛教的輕聲慢語,行走威儀,排班的次第,講究生活教育,加上中國傳統士大夫的溫文儒雅,我們社會就會更祥和有序。
中國佛教自禪宗一花開五葉,五家七宗之後,宗派多了,規矩也多了,鐘板號令行儀也就更講究,晨鐘暮鼓,各家也都有一定規矩。比丘們出外參學,從這個寺院到那個寺院掛單,彼此寺院拜訪問候,以及各個寺院的種種紀念日,諸山寺院也都依叢林規矩行儀,互相往來而不失禮。
生活修行 佛門禮儀盡現
人間佛教對於生活即修行的重視,完全表現在五堂功課與三餐飲食,佛弟子們行儀如禮的節度中,也因此能獲得信徒的恭敬尊重。所謂「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這許多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淵源於佛陀的行儀教化所致。好比宋代大儒程頤在目睹定林寺眾僧入堂,威儀濟濟的行止,發出「三代禮樂,盡在斯矣」的讚言,則是佛門禮儀受到肯定的最好明證。可以說,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受佛教的許多影響。所以,中華文化、人間佛教都與佛陀遙相呼應。當今的教界,特別是佛教的僧侶,對於人間佛教這種至關重要的生活修行,不能不認識它。
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生活所需,人間佛教也要顧念人的需要,有很多的規章、格式、紀律等,這些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已經水乳交融不容分割。所以,我們更要重視中華文化人間佛教的發展,應該讓它回歸到佛陀的懷抱,這是當今佛教徒所應該努力從事的工作。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