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8-10
- 最後登錄
- 2025-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8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75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兒童癲癇常表現隱匿,因無法明確表達,症狀可能僅為短暫失神、驚恐神情、眨眼、傻笑,甚至幻聽或幻視等微妙異常,易被忽視或誤解。
7歲綺綺患有先天性癲癇與發展遲緩,定期服藥與追蹤,病情已穩定2–3年,未曾發作。然而,10月底參加學校萬聖節遊行後,開始每天4至5次出現驚恐神情,有時伴隨尖叫或哭鬧,隨後臉色蒼白,持續3至5分鐘且事後毫無記憶。此外,他的食慾明顯減退,性格變得沉默寡言。母親原以為孩子因遊行受到驚嚇,先嘗試民俗「收驚」但無效,最終才決定尋求專業醫學診斷。
「頑固性」相關癲癇發作 表現隱匿險錯失治療時機
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教授、兒童神經專科醫師江國樑表示,大眾常以戲劇中的「強直-陣攣發作」如兩眼上翻、全身抽搐等誇張表現來認識癲癇,卻忽略其多樣化症狀。實際上,兒童癲癇常表現隱匿,因無法明確表達,症狀可能僅為短暫失神、驚恐神情、眨眼、傻笑,甚至幻聽或幻視等微妙異常,易被忽視或誤解。
江國樑說,上述患者已經在他治療下,穩定治療多年,這次透過臨床經驗,結合他開發的「AI GPT 癲癇專家智能診斷系統」,迅速確診罹患「頑固性局部情緒性及自律神經性相關癲癇發作」,排除心理問題或驚嚇可能。
AI GPT 癲癇專家智能診斷系統 協助提升診斷準確性
近年來,世界抗癲癇組織(ILAE)持續完善癲癇發作與症候群的診斷分類,雖提升了標準化流程,卻因分類龐雜,使臨床判斷變得更加複雜。再加上生醫科技與基因診斷的進步,嚴重的癲癇患者往往有著海量的病史與醫療資料,令臨床判斷更具挑戰。
為此,江國樑耗時多年,構建大規模癲癇知識庫,結合大型語言模型進行優化,開發「AI GPT 癲癇專家智能診斷系統」,該系統能結構化整理癲癇領域知識,並針對輸入的癲癇症狀提供精準判斷,協助醫師快速診斷與釐清病因,成為一部數位化癲癇知識百科,讓AI全面理解資訊間的關聯性。
研究發表國際期刊 打造智慧醫療助手GPT
江國樑進一步分享近期發表於《澳洲神經外科醫學會官方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藉由統整癲癇手術相關文獻與書籍資訊,並廣泛徵求國內癲癇與知識工程專家建議,運用本體論與知識圖譜技術構建專業癲癇資料庫。同時,運用擷取增強生成(RAG)技術優化GPT模型,結合多家合作醫院臨床案例進行驗證。研究證明,該系統在罕見癲癇辨識與臨床手術決策中成效顯著,為AI醫療創新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