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7-19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150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2299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8](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狀態︰
離線
|
前言
藍玉案,一樁明朝開國功臣的慘遭屠殺事件,揭開了歷史長河中的一段血腥謎團。朱元璋,這位開國君主的殘忍之舉何其驚人,竟然無人能及!這個令人膽寒的歷史插曲,究竟蘊含著怎樣的不為人知的故事?
王楚非藍玉,藍玉非王楚
在明初四大案之中,藍玉案被認為是最為慘烈的一樁。事件牽扯之廣,死難之慘,無不令人動容。而這其中最令人唏噓的,就是藍玉的死,與他生前的功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有人說,藍玉就是王楚,王楚就是藍玉。他們都是起義軍出身,建立大功後位極人臣。如果王楚沒有病死,他的結局也必然和藍玉如出一轍。
然而這種比較也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藍玉與王楚的性格和人生軌跡截然不同。在面對君王猜忌之時,他們的選擇也南轅北轍。
王楚深諳權力遊戲的殘酷,所以在獲得實權之後,他謹小慎微,從不妄自尊大。而藍玉則是性情中人,他不善於隱忍假裝,也無心諂媚迎合,驕傲自尊的個性最終成為他失勢的致命傷。
在末路之時,王楚選擇了自我保護,他避而不出,希望風波平息後還能東山再起。而藍玉卻奮然選擇了正面抗爭,向皇上申冤直言,哪怕這意味著面臨更大的風險。
由此可見,藍玉的為人和王楚截然不同。他有著屬於自己的驕傲與固執,正是這種品格支撐他在開國戰爭中殺伐果斷,建立了赫赫戰功。然而同樣的性格也造就了他與朱元璋的分道揚鑣。當年性情相投,今日卻成鬩壁。這其中變數太多,實在嘆息。
少年投身元末動亂,青雲直上開國將軍
遙望北方有佳人,綽約而來切如許。這句浪漫的詩句,與藍玉的人生軌跡似乎格格不入。藍玉生於元末一貧寒之家。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從小經歷的艱辛磨鍊了他剛強不屈的品格。鐮刀槍戟於他猶如玩物,馬背就是他的歸屬。
元朝末年,戰亂頻仍,藍玉投身軍隊,但他看透了統治者的昏庸無道。此時,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軍與元軍血戰,藍玉毅然加入,成為朱元璋麾下的猛將。
一路殺伐,藍玉與朱元璋並肩攻城掠地,打下了江南大部分州縣。在激戰中兩人情同手足, 稱讚藍玉是自己最信任的心腹。藍玉也視為明君,誓要匡扶大明江山。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朱元璋登基為帝,是為明太祖。他覽功行賞,藍玉以戰功最高,被封為左掖連兵衛大將軍。此時藍玉只有三十多歲,就躋身朝中最高武職之列。
身先士卒,藍玉舉鐵如飴,所向無前
明朝建立後,統一的戰爭依然持續。北方蒙古人不甘心南遷,四處騷擾邊境。北伐之路更是長,而藍玉是明軍的主力,他帶兵出塞,與北虜血戰不休。
公元1381年,藍玉率軍深入蒙古腹地,遭遇蹂躪而來的重兵。明軍寡不敵眾,藍玉親自披掛上陣殺入主陣,終於扭轉了戰局。這一役,他斬殺守城名將建都土靈,聲威大震。此戰之後,蒙古人不敢南侵,明朝北疆得以安寧。
公元1388年,藍玉無視刺骨嚴寒,督師十五萬北伐。在捕魚兒海一舉大破蒙軍的包圍圈。此戰俘獲七萬男女,奠定了明朝北方邊防的基業。無數次藍玉衝鋒在前,他那標誌性的洪亮戰吼是明軍的衝鋒號。也正是這無畏的氣概,讓他在軍中威望無雙。
如果沒有藍玉這樣殺伐出塞的猛將,又怎會有明朝北疆的長治久安。他用鮮血和骨頭築起了萬里明疆,功不可沒。
驕慢自大,藍玉得罪太子引發風波
成為大將軍後,藍玉已是功績赫赫,富貴顯赫。他被封為涼國公,食邑兩萬戶,為數不多的明朝開國公爵之一。然而,他的性格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憑著一身武功,藍玉目空一切,仗著自己的功高震主,很多事情上肆無忌憚。
他的部下也學著他的樣子,在地方上混混,胡作非為,嚴重損害了軍紀。更要命的是,他暗地裡與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水火不容,兩人關係緊張到臨界點。
公元1382年,朱標尚未繼位,便想要調動藍玉麾下李文忠的部隊。藍玉斷然拒絕,甚至公然對太子不敬。二人發生激烈爭吵,最後以太子怒而摔杯。這次衝突也使朱元璋對藍玉的軍權極為忌憚。
雖然藍玉也僅僅就此道歉,表面上令父子間和解。但實際上,他對太子的藐視從未消失過。這點隱患,成了日後元兇之手落下鍘刀的導火索。也成了藍玉必須死的理由。
太子之死,激起朱元璋疑心,藍玉淪為替罪羊
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突然病逝,年僅二十九歲。他的突然離世令天下人震驚,朱元璋更是悲痛欲絕。他認為太子被人謀害,於是大肆逮捕審問。
此時親信大臣胡惟庸找出太子朱標生前與藍玉不和的舊帳。胡惟庸向朱元璋進讒,說藍玉一直懷恨太子,曾說過"太子若死了,只有我是太子"等話,意在讓朱元璋相信,藍玉就是太子之死的幕後主使。
胡惟庸的讒言猶如一場晴天霹靂,徹底點燃了朱元璋身上的炸藥。此時他已然無比懷疑藍玉軍權過大,這下直接將藍玉視為權力競爭者和篡位者。於是朱元璋痛下毒手,派人將藍玉逮捕問罪。
在嚴刑逼供下,藍玉否認干涉太子之死和謀奪大明江山。他懇請朱元璋明鑑,相信自己身為元勛的忠心。可是一切已經太遲。朱元璋的疑心如滔滔洪水,再也無力回天。
公元1393年,朱元璋直接下令處死藍玉。與之一併被殺的,還有他的親兵將士三萬餘人。他們都是明朝的開國之臣,卻被一網打盡。這就是史稱的藍玉案件。
忠心赤膽至死不渝,成就了藍玉的悲情史詩
藍玉案作為明初四大案中最為血腥的一件,至今仍令後人唏噓不已。歷史的真相,也永遠被時間掩埋。現在的人們,已經看不清這其中的曲直是非了。
那些支持朱元璋一雪前恥的勇士們,又是懷著怎樣赤誠而熾烈的胸懷,才甘願追隨他殺出一條血路。他們對自己功勳的驕傲自負,也是名利場上所獲造就的必然。這也難怪他們面對猜忌時,依然選擇倔強。
此外還有太多細節值得人猜疑,比如藍玉是否真的存有不臣之心,朱標的突然離世中是否有暗箭,能否避免這樣慘烈的結果等等。種種疑點構成了歷史研究的意趣,也鍛造了這段往事傳奇色彩。
結語
而現在,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藍玉堅貞不屈的精神,對明君匡扶天下的赤誠之心,以及他們選擇忠誠的悲壯與蒼涼。正是這些無私奉獻,鑄就了大明這個偉大王朝的基業。
人的一生永遠短暫,但忠心可以千古流芳。這就是藍玉一生最重要的寄託,也是他那句「遙望北方有佳人」中的堅韌與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