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5-7-20
- 最後登錄
- 2025-8-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不少人都想變得富有,也希望早日實現財富自由,而在日常生活中,總保留一些幫自己省錢的「窮人習慣」。在美國規模最大的線上論壇Reddit,一則討論「窮人習慣」的貼文異軍突起,引發廣泛關注。從離開房間隨手關燈到把牙膏用得一滴不剩,答案五花八門。許多人坦言,無論他們的收入水平或銀行存款數字有多少,這些長久以來養成的生活習慣,都會像烙印一樣,深深地留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會輕易改變。
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中指出,事實上,根據非營利組織Confronting Poverty的研究報告顯示,大多數人一生中的某些時刻都會遭遇某種程度的貧困或接近貧困的生活,因此這些省錢的習慣在理財方面來說也合情合理,即使是許多經濟寬裕的人,這些「窮人習慣」也永遠不會消失。
美國金融新創公司NerdWallet的個人財務專家Kimberly Palmer指出,網友分享的「窮人習慣」,在她看來,實則是非常值得推崇的良好習慣,應當被更多人學習和借鑒。以下就是網友提及頻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窮人習慣」。
1-離開房間時隨手關燈
許多人自小便被教導要節約用電,養成離開房間時隨手關燈的習慣。儘管當今的LED燈泡能耗極低,仍有許多人堅持這一節電的行為。根據產品推薦網站Wirecutter的報導,連開LED燈泡20小時,所需電費其實僅約3美分(約新台幣0.9元)
2-撿地上的硬幣
儘管當前鑄造一枚1美分(約新台幣0.3元)硬幣的成本已高於其面額,且美國政府已逐步推動淘汰該硬幣,但依然有不少民眾堅持彎腰撿拾地上的零錢。據YouGov幾年前的民調,約有半數的美國人願意撿拾地上的1美分硬幣,然而很多年輕族群不願這麼做,這表明這一習慣或許正逐漸式微。有網友留言表示,當他彎腰撿起地上的硬幣時,周遭的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他,「是怎樣?那可是錢啊!」
3-餐廳用餐只點水
如果你外出用餐時不想花太多錢,這一招無疑是明智之舉,因為如今飲料在餐廳的價格似乎越來越貴。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在美國的餐廳用餐,軟性飲料的平均加價幅度,也就是售價高於實際成本的比例為1125%,換言之,這筆費用的大部分實質上是服務費,而非飲品本身的價值。
4-每次購物總為非必需品天人交戰
在購買麵包、牛奶、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時,大多數人通常不會過多遲疑。然而,一旦涉及到非必要開銷,部分消費者便會在內心展開激烈的思想鬥爭。
5-用到一滴不剩
無論是牙膏、洗髮精、洗碗精,還是番茄醬,原則就是「用到一滴不剩」。「加水稀釋後繼續使用」已成為不少家庭的日常操作。有些人甚至會將瓶子倒置,竭力甩乾淨其中的殘餘物才會作罷。
6-清倉區是首選
經驗老道的消費者都知道,商店裡最優惠的折扣往往並非出現在標有「SALE」的區域,而是在清倉區。清倉貨架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過季商品,是商家急於清空的庫存,只要仔細翻找,就能找到超值好貨。
7-帶走飯店香皂和速食店餐巾紙
根據部落客Mavis Butterfield的親身實驗,飯店備品中的1小塊香皂最多可使用10天。如果飯店每天提供2塊香皂,入住4晚便可帶回足夠使用約8到10周的免費肥皂。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速食店提供的餐巾紙。
8-保留多餘的家具零件
在購買IKEA或組裝家具時,通常會附贈備用的螺絲零件。精打細算的人絕不會將這些零件隨意丟棄。
9-重複利用所有容器
把用完的玻璃罐當作水杯,用草莓盒子來盛裝各種農產品,甚至清洗後重複使用塑膠密封袋,既環保又節省。
10-二手商店、跳蚤市場尋寶
近年來,購買二手商品已蔚為風潮,不僅能省錢,還有助於保護環境。一項調查顯示,2024年美國購買二手商品的顧客平均省下2071美元(約新台幣6.12萬元)。
11-仔細比較單位價格
在超市中,單位價格指的是每盎司、每磅、每公升的價格。許多店家都會將單價標示在貨架上,學會比較這些單價是省錢的有效途徑。一位網友回憶起自己初次發現這一資訊時非常吃驚,直言「簡直覺得自己的世界觀都被顛覆了。」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