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39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3322
- 相冊
- 2
- 日誌
- 21
    
狀態︰
離線
|
【穿鑿屋】
是台灣早期住家的典型,散見於鄉下農家地區。客家人的「穿鑿屋」,是以幾支單薄的竹片為樑柱,再用篾片交併而成為牆壁的支架。為了達到防風避雨的目的,於是在竹牆上圬上一種特殊的泥土。這種泥土是用一種很古老的方式做成的,通常先到山野之處挖取黃土,其中以含瓷者為最好,(含瓷的黃土外表很亮麗,黏性很強,密度很高),加水之後羼加乾稻禾,再以牛或人腳來回踐踏,使土和稻草均勻融合,然後圬在竹牆上,很像現在的水泥。因此,坐在「穿鑿屋」的窗旁或牆邊,每清風徐來,往往會聞到泥土的味道或者是稻禾的幽香。
「穿鑿屋」雖然寒蹇,卻是冬暖夏涼,住起來很舒服。尤其是在茅屋時代,屋頂上覆有厚厚的茅草,增加清涼。下雨時節,雨點敲打在茅草上,淅瀝作響,很有節奏,頗能助人入睡。夏天燠人的炙陽,也被茅草阻隔在外,屋內只有淡淡的茅草清香。冬日北風怒吼之時,咿呀有聲,屋子雖然晃動,卻絕對有驚無險,家人團聚一起,圍著火爐,閒話家常,還真是天倫之樂。
資料來源:鍾榮富,《高雄客家行腳》(高雄: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6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