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創立!苗栗頭份百年蟠桃福德祠 見證地方變遷
蟠桃福德祠創立於1895年,當時由地方陳姓族人捐獻土地作為廟址。最初廟宇規模僅以一塊伯公石、一個金爐石及三塊石板安置土地公神像。
苗栗縣頭份國中旁,有一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蟠桃福德祠。雖不在校園核心,但深植地方人心,不僅見證頭份的發展與變遷,也與校園形成獨特共生風景。自清代創建、日據時代延續至今,香火鼎盛,成為居民心中不可取代的精神依靠。
蟠桃福德祿祠創立於1895年(清光緒21年),由地方陳姓族人捐地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當時廟宇規模僅以1塊伯公石、1個金爐石及3塊石板供奉土地公神像,成為村民敬奉土地公的起點。隨著頭份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信眾逐年增加,涵蓋蟠桃里、建國里、成功里等區域,並吸引新竹、新北等地信眾前來參拜,香火日益興盛。
1978年在地方人士林祖華、葉松青等人倡議下,福德祠進行大規模改建,主殿正式奉祀土地公與土地婆各一尊,象徵福祿綿延、家庭和諧。2003年,現任主委葉紫源再次主導修繕工程,除強化建築結構外,廣植花木、美化景觀,使廟宇環境更顯莊嚴清幽,成為社區文化與信仰的地標。
福德祠能夠屹立百年,歷任廟務管理人的努力功不可沒。首任管理人林連達為日據時代總督府參議員,自1895年起擔任廟務長達46年,奠定福德祠發展基礎。戰後由林炳桂、林祖華等人接棒,接續維護廟務;葉松青則長年出錢出力,投入修建與庶務。現任主委葉紫源除延續傳統,更積極推動敬老、助學等公益事務,讓福德信仰在現代社區中發揮實質影響力。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土地公聖誕,福德祠舉辦盛大慶典,廟前懸掛逾800盞「全家福」紅燈籠,象徵闔家平安與福運臨門。慶典活動除了誦經祈福,還包括敬老金發放與平安餐共享。只要家中有年滿80歲長者的點燈信眾,即可領取600元敬老金,並與眾多信徒一同享用炒米粉、湯圓等傳統美食。
蟠桃福德祠鄰近頭份國中,廟中奉祀的文昌帝君香火旺盛,每逢升學季節,常見師生前來祈求考運順利。廟方更主動關心校務發展,今年6月捐贈新台幣100萬元,用於頭份國中新建教學大樓設備與國樂團樂器購置。校長鍾萬煋感謝廟方長期關懷學生學習需求,總務主任賴萱和指出,福德祠除定期捐助清寒學生、頒發獎助學金,協助修剪校內樹木、整理周邊牆面,是學校重要的在地支持力量。
《中時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