荳蔻年華、堅韌無比的月桃
薑科月桃屬的月桃,是臺灣低海拔山區廣佈的多年生大型草本植物,花朵白色尖端帶粉紅色以及鮮豔的唇瓣,成串掛在植株上是其一大特色。月桃的花期長,幾乎一年四季皆可見到植株抽出花序,大多的花序是圓錐狀向下懸垂,偶而會看見部分植株開出總狀直立的花序,這是月桃家族中「烏來月桃」(大輪月桃)和「恆春月桃」的特色,通常這類月桃葉片較厚,有明顯的側脈隆起,多生長在海濱或者溪邊。但無論哪種型態的花序,月桃花那片鮮黃色帶有紅點斑或線斑的唇瓣,皆具有為訪花者指引蜜源道路、作為停歇處的功能,這與紫花酢醬草花瓣上的線斑還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呢。
月桃花的線斑並非單純美觀而已,而是別具用途與功能。
不過,月桃名稱何來,跟月亮還是桃子有關係嗎?其實閩南話稱「月桃」為「硬桃」(ngē-thô),念久了就變成月桃(ge̍h-thô)。古時候月桃其實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做「荳蔻」,是一種辛香料,但那時稱為荳蔻的植物非常多,其中古書所記載的紅豆蔻和草荳蔻較類似於現今月桃的描述。荳蔻主要描述的是是植物的果實,月桃開花後,白色的苞片掉落會見一綠色的子房,授粉後子房持續膨大會形成表面有多道凹凸稜線的蒴果(烏來月桃的蒴果為光滑球型表皮有細毛),其先端會留有宿存的花被。當果實成熟會變成紅褐色並且開裂,蒴果內含有數十顆,不規則形狀種子,種子外披有一層膜質的白色假種皮,具有芳香味道,為漢人製作仁丹原料之一。
月桃蒴果上具有明顯的凹凸稜線。
月桃為臺灣民族植物之一,在早期社會是家戶中幾乎隨處可見月桃蹤跡,從吃的到用的都可派上用場。月桃葉片大且堅韌,單葉互生,長葉鞘互相包被成假莖,表面具有蠟質,常作為食物包裹的材料或者墊材,在臺灣各族群中常見用以包裹糯米、小米或其他食材,在蒸熟後會飄散一股清淡的香味,稱之為「月桃粽」。長葉鞘內富含強韌的纖維,經過剝除、抽絲、曝曬後,可成為草蓆、草帽、提袋、繩的製作材料,作為民生用途與編織手工藝品。除此之外,早期醫學不發達,月桃根莖及葉鞘纖維作為治療皮膚病或止血之用。臺灣的現生月桃總共18種,目前學者仍持續研究月桃的醫療性,也發現臺灣特有的普萊氏月桃(Alpinia pricei;又稱短穗山薑)具有良好的抗發炎的成分。
烏來月桃表面具有細毛。
月桃植株除了可取做為民生用途,其葉片和花朵也是食草和蜜源植物,蝶類會產卵在月桃葉的背面,幼蟲孵化後,月桃葉即可作為食物的來源,而在開花時節,有可作為蝶類、蛾類和蜂類的蜜源。因此,在月桃灌叢的周邊通常可以看到完整生態週期,建議大家可以在居家附近找一顆月桃,仔細觀察昆蟲和植物之間的互動,進而瞭解自然界中生物互相依存的關係喔。
【花草小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