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9-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6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際專家:想保持健康關係,先問自己這3件事
人際關係隨著長大後,會變得複雜。因為踏入社會後,接觸的人變多、環境也更複雜,理所當然因「人」產生的問題也會更多。如同家中雜物,變多時就要斷捨離,其實「人際關係」也是一樣,必須學會取捨,只讓對的人進入生活。
我有兩個在職場上認識的好朋友。以前我們三個人總是玩在一起,後來我離職自己創業,我們就變得很難找到時間見面。不知從哪天開始,約見面時只要我比較晚到,就會發現他們兩個並肩坐在一起,我得一個人坐在他們對面。通常兩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是面對面坐吧?這種情況發生了好多次,讓我覺得好難過。但這件事實在太小了,我也不好意思去問別人的意見。是我太敏感了,才會有這種感覺嗎?
跟人相處久了,偶爾會遇到一些事情讓自己失望。有時候心裡總覺得不是滋味,但情況似乎也不是太明顯,只有自己一個人覺得有些過不去。不曉得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自己不夠成熟,思緒剪不斷理還亂。投稿者所產生的感受,就屬於這一種情況。
聽完投稿者的敘述,一般人很有可能會認為「是你太敏感了」。只是同事兩個人並肩坐在一起,究竟為什麼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實在不太能感同身受。他們有可能是想讓晚來的人有比較大的空間,所以才會這樣安排座位。況且全球經歷過一場疫情,面對面坐比較容易造成飛沫傳染,可能是因為這樣,他們習慣了並肩而坐。但我想說,感受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是無法控制的東西,只能任由它出現、等待它消失。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改變在感受出現之後的態度。
我覺得無論是誰,都應該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態度與條件,讓自己不會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是滋味」。仔細想想,這是一種會徹底破壞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的情緒。所謂的不是滋味,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心中覺得有些缺失而感到不好受。」這是字典對「不是滋味」的定義。這不是對他人明確的憤怒或埋怨,只是覺得好像哪裡少了點什麼。由於事情實在太小,不足以生氣或抗議,卻又讓人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這種情況,我們通常會以不是滋味來形容。人會產生這種情緒,通常都是因為心理上覺得親近的人所致。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確實有很多事情都會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但要是經常覺得如此,又總是無法排解,那就該反省自己了。
首先,如果經常覺得不是滋味,那就需要回頭思考,是否自己的視野比較狹隘,或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太自我中心,或自認為有些不足之處,那就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是滋味。當你感到不是滋味時,很多時候只要靜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他很可能別無選擇。所以當人際關係出現摩擦時,我們要習慣先想想對方的立場,這樣就能讓自己舒服一點。
如果你是一個地位比較高的人,更要好好安撫這種情緒。在人際關係中,地位較高的人通常需要照顧地位較低者,這是不成文的默契。但如果被公開要求照顧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或被公開批評說沒有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讓人因為面子掛不住而覺得有些難受。這樣鬱悶的情緒要是沒有正常排解,很容易扭曲成被動的攻擊性,進而使他人難受。
一個自我意識較弱的人,也很容易覺得不是滋味。因為這一類的人對自己的感受與判斷不夠有信心,所以比較不會選擇表達意見或平淡地讓情緒過去,而是會以「不是滋味」去詮釋「對方沒有錯,自己也沒有錯,但介在這之間有些模糊」的感受。就像投稿者一樣,看到兩個朋友坐在一起等自己,如果當下自己的心靈處在平衡的狀態,很有可能就不會多想。但如果覺得跟以前不太一樣,有一些讓你在意的事情,其實只需要直接開口詢就好。例如:「有件事我想問一下,你們為什麼要這樣並肩坐在一起?為什麼不面對面啊?」
如果你們之間的關係夠親近,問這種問題當然沒什麼。通常只要聽到對方的回答,讓你難受的疑問往往都能迎刃而解。讓這種疑問浸泡在曖昧不明的情緒裡,可不是一種健康的做法。
如果上述事件真的是對方疏遠你的證據,你也真的明確感受到,就更需要前文所說的確認過程。因為一個足夠自信的人,通常會更明確地把負面情緒定義為「心情不好」、「讓人生氣」,而不是「不是滋味」這種模稜兩可的狀態。
不要太依賴人際關係,自然就不會太在意
此外,那些高度依賴人際關係的人,也會經常在人際關係裡覺得不是滋味。
雖然人的一生都需要和他人相處往來,但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單的存在。基本上來說,我們應該要以能獨自經營個人生活為核心,並將與他人之間的善意往來視為「令人感激的額外收穫」,才是能與孤獨並存的正確之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而不是他人身上,自然就不會對他人產生過高的期待,更不會因為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而讓自己覺得不是滋味。這樣的人即使親切待人,也不會太過期待獲得實質或情感上的回報。因為他們的付出不到需要得到回報的程度,他們也並不期待獲得回報。
每一次我遇到一些狀況,讓我想起「忘恩負義」這幾個字時,我就會想起在卡內基書裡看到的一句話。書中說耶穌曾經為了展現神蹟,一口氣治療了十名痲瘋病患,但其中只有一個人跟祂道謝。作者講完這個小故事之後便問讀者:「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理由得到比耶穌更好的待遇?」
人是一種了解越多越讓人失望的生物。就好像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仍有待加強,別人也同樣會有些不足之處。所以我們不該為人際關係付出自己的一切,還期待對方也能完美回報。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在人際關係裡感到不是滋味,我建議你試著拓展人際吧!因為與你建立人際關係的人數越少,你就越會依賴對方,也會對那段關係過度敏感。一但關係遭到破壞,你便會受到難以承受的打擊,而這會使你更加執著於那段關係,進而陷入惡性循環。當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便會經常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試著讓自己不要覺得不是滋味,或許才是保持健康心態的方法。
感覺到不是滋味時,請這樣檢視自己
1.是不是目光太過短淺,才會採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
2.自己是否處在很脆弱的狀態?
3.是否過度依賴人際關係?
《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