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原是宮殿。最早在十二世紀是座要塞,十三世紀起便成為歷代國王的行宮。十四世紀經查理五世改建成歌德式城堡。一五二七年,支持法國文藝復興的法蘭西斯一世將它正式定為皇宮,並開始建造文藝復興樣式的宮殿,之後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也都陸續增建。
但路易十四始建凡爾賽宮後,這邊的工程就中斷了。因宮殿閒置,巴黎市民可任意進駐,成了遊民廢墟。最後是拿破崙與繼承者拿破崙三世(路易拿破崙)拯救了它,並完成全部建築。一七九三年法國大革命後,它又變身為美術館,此後又經幾番曲折,才形成如今橫跨東西七百公尺、縱跨南北三百公尺的龐大規模。一八九三年起成為國立美術館後,才對一般民眾開放。
羅馬帝國時期的勝利女神維多利亞像
古羅馬時期的雕刻,騎在半人馬背上的愛神愛摩兒。
從主館中央入口進去,來到廣闊的方形內庭,周圍的牆壁浮雕上,天使的蹤跡隨處可見。但不管是上方的三角形山牆,還是屋頂角落裡的天使造像,皆非出自基督宗教,而是希臘羅馬神話。因為羅浮宮是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改建整修,正值希羅古典美感再興,特別是在巴黎,從羅浮宮起,馬德蓮教堂、凱旋門、巴黎歌劇院等代表現代巴黎的主要建築,都依照新古典樣式進行改建或新建。
因此,希臘眾神、勝利女神維多利亞、愛神愛摩兒等都以天使形態出現,成為宮殿、教堂和紀念碑的裝飾。橫越寬廣的方形中庭,穿過羅浮宮最古老的緒利館,就可看到美術館的入口──耳熟能詳的玻璃金字塔。可能時間還算早,排隊等待入館的人潮比想像中短。
報喜的天使
聖母領報
不過一進到美術館,正面大台階轉角平台的勝利女神像前已是人山人海。在參觀這鎮館三寶之一前,先右轉來到羅馬時代藝術品的展覽室。古羅馬時代,勝利女神維多利亞、愛神愛摩兒、酒神巴克斯等都以有翼形象出現,對於之後基督宗教天使的誕生,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進入展覽室後,可看到牆上以玻璃覆蓋保護的壁畫,上面有位長著翅膀的少年。壁畫的解說告訴我們,它完成於西元前一世紀,描繪的是有翼的精靈。羅馬時代遺留至今的壁畫本已十分稀少,畫有天使的更罕見。另外,旁邊的馬賽克畫裡也有位有翼少年。對面牆上的馬賽克畫,描繪的則是長有雙翼的幼年酒神巴克斯、與海豚嬉戲的愛神愛摩兒,及愛摩兒與人類競賽的場面。
旁邊的展示廳裡有羅馬時代的石棺,上面也有長翅膀的小孩圖像。有翅膀的小孩,就和其後基督宗教文化中的天使一樣,都擔任引導亡魂上天堂的任務。
聖女則濟利亞與拿樂譜的天使
演奏音樂的天使
回到大台階前,正面的勝利女神像展現出令人無法忽視的存在感。她出土於愛琴海北部的希臘薩摩特拉島,希臘名字是妮克,羅馬名則是維多利亞。在船頭張開大大的羽翼,揮動強而有力的翅膀,震撼力十足。早期基督宗教的天使沒有翅膀,直到羅馬帝國承認它為正式宗教後,才模仿維多利亞,為天使加上翅膀。在征戰如家常便飯的古希羅時代,勝利女神妮克/維多利亞十分受歡迎,許多浮雕和雕像都以她們為主題。
勝利女神像右手邊,展示義大利繪畫的大畫廊,堪稱天使的寶庫。以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的喬托、契馬布耶為首,天使畫家安基利軻、波提且利和拉斐爾描繪的各式天使在此宛如百花齊放。
文藝復興初期的天使,通常都是聖母馬利亞的配角。到了翡冷翠崛起的興盛期,出現的多半是報喜(天使告知馬利亞懷聖靈胎)的天使加百列。十五世紀末起進入巴洛克時期後,則以愛神愛摩兒為代表,有翼的希臘眾神興起。以裸體小天使為畫作主題的風潮也始於文藝復興。
搶奪歐羅巴
廚房的天使們
接下來的寬廣空間是西班牙繪畫展覽室。其中,十七世紀賽維亞畫家穆里羅描繪的聖母馬利亞相當惹人憐愛,天使也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陪伴馬利亞、現身聖人面前、在大廚房中努力做菜……隨畫家國籍不同,筆下天使的角色也大異其趣。
從長約兩百公尺的大畫廊走回來,進入近年才改建完成、展出十七、八世紀法國繪畫的緒利館。那是巴洛克、洛可可的時代,活躍畫中的是希羅神話的天使眾神,而非基督宗教的。法國該時期的代表畫家弗拉哥納爾、布歇等人,在以希羅神話為主題的繪畫中,描繪有許多天使及裸體小天使。 |